2024年非遗戏曲关注度趋势洞察报告

新浪热点
引:
戏曲,水袖轻扬,声腔回荡,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千年记忆,蕴藏着古老艺术的灵魂。伴随时代的洪流,科技日新月异,文化如百花争艳,戏曲这一艺术瑰宝,亦在这万象更新的时空里迎来了挑战与机遇。如今,国风飘扬、国潮涌动,恰如那折扇轻掩,一曲绕梁,激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呼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越时光的长河,将目光投向这凝结着历史与艺术的舞台。为探寻这股新生力量,微博非遗、新浪热点携手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共同展开非遗戏曲的关注度调查,细品新一代如何在这高低起伏的韵律中,唤醒沉睡的戏曲生命,让这璀璨的文化在现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新的光彩。本次调查在网上吸引了全国各地受访者积极参与,共回收有效问卷4036份。
一、非遗戏曲迎来年轻热潮,乡土戏曲却仍面临“认知困局”
(一)Z世代与国潮:戏曲复兴的主力军
根据调查数据,00后(41.85%)和90后(25.57%)对非遗戏曲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了总样本的67%,占据了调查中的大部分受众。这一趋势表明,非遗戏曲正在逐渐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国潮文化的兴起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加开放,戏曲中的服装、妆容、故事等元素逐渐成为时尚审美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短视频、综艺、影视等现代媒介对于戏曲的推广,让戏曲不再局限于剧场,而是通过新的媒介形式触达到更多的年轻受众。视频和社交平台上的戏曲片段剪辑,以及影视综艺中对戏曲的二次创作,让年轻观众在娱乐中接触到戏曲。
80后占比为19.75%,相对均衡。这可能一定程度反映了80后这一代在家庭生活与工作之间平衡传统文化兴趣和现代娱乐需求的现状。60后和70后在本次调查中的关注度较低,分别占2.48%和8.5%。相比于年轻群体,60后和70后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率较低,这可能导致他们参与此类在线问卷调查的几率较小,从而在统计结果中人数相对较少。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群体对非遗戏曲完全失去兴趣,而是由于他们接触此类调查的机会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79.9%的受访者是女性,体现了年轻女性群体在戏曲文化消费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的趋势。戏曲中精致的服装、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优美的表演形式,可能对女性观众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不再认为戏曲仅仅是中老年群体的专属爱好,而是作为文化自信的一部分融入到自身的文化身份中。

(二)从小城镇到大都市:戏曲热度的地理版图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二三线城市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到了41.72%,其次是县市级和一线城市,分别占比23.61%和17.84%,而小城镇的受访者占比为16.82%。这一数据反映出不同城市等级对戏曲文化关注度的差异。首先,二三线城市受访者占比最高,说明在这些城市中非遗戏曲的关注度相对较高。这可能与二三线城市的文化消费水平相对适中有关。相较于一线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二三线城市的居民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活动,尤其是地方戏曲。同时,这些城市中的文化传承可能相对完整,地方政府更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使戏曲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传播。

县市级受访者占比为23.61%,显示出这些区域对戏曲文化的关注度不容忽视。在县市级城市,传统文化仍然是居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地方戏曲。相比大城市,县市级城市中的娱乐方式相对有限,戏曲文化作为一种传统娱乐形式,仍然受到不少人的喜爱。小城镇的受访者占比为16.82%,这表明在小城镇中,戏曲文化仍然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小城镇的文化娱乐选择相对有限,戏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仍是当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一些乡村地区,地方戏曲的演出仍然是重要的文化活动。
有趣的是,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占比仅为17.84%,相对较低。尽管一线城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活动多样,但由于生活节奏快、现代娱乐方式多样化,传统戏曲的传播面临较大的挑战。一线城市的居民更容易接触到全球化的文化产品,戏曲文化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相对处于弱势。不过,随着国潮和传统文化的复兴,戏曲在这些城市仍有潜在的增长空间。
(三)“小时候的戏台”成戏曲印象怀旧高频词
“生活中什么样的戏曲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在这一调查问卷的开放式问答中,网友们纷纷祭出回忆杀,“小时候”成为评论区高频词汇。通过大家的童年记忆,戏曲不仅仅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存在,更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地方文化和家庭生活中的集体回忆。戏台成为了戏曲爱好者心中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这种早期接触戏曲的经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塑造了深厚的文化认同感与情感连接。
在许多地方,戏台是村庄或城镇中的重要公共场所。无论是重大节庆、庙会,还是普通的村民集会,搭建的戏台总是吸引着大量的观众。正如许多网友回忆到的:小时候,村里的戏班子一到,锣鼓一响,村民们就聚集起来,一起观看表演。这种场景不仅是观赏戏曲的过程,也是一个维系村庄共同体的重要环节。
“家乡的戏曲只要锣鼓一响,就能勾起无限乡思!”
“小时候乡村大集上的戏曲班子开启了我的戏曲启蒙。”
“小时候看越剧《红楼梦》,才知道世上还有那么好听的曲调”
网友们记忆中的戏台作为社区的文化中心,不仅展示了戏曲表演,还承载了地方的民俗、信仰和节庆。许多地方的戏曲表演和宗教、节庆活动紧密相连,如庙会期间的戏曲表演,不仅是娱乐,也是宗教仪式和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戏台在这些地方的文化体系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作为表演艺术的载体,传递了戏曲的艺术美;另一方面,它还是文化认同的凝聚点,将地方的传统、信仰和情感通过戏台上的表演传递给每一代观众。
“家乡是江西抚州,汤显祖故里,一座有梦有戏的城市,临川四梦从小伴我成长。“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幽闺自怜,牡丹亭中寻旧梦”,朗朗上口,经典流传。”
“小时候那会儿村里有长辈过寿,她的儿女请全村人一起看戏一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越剧五女拜寿,感觉很生动很有代入感,台词全在舞台旁边的显示,现在很少能看到实地的戏曲演员表演,除了通过电视和网络,有点遗憾。”
36.8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如今仍然通过乡村戏曲舞台了解戏曲。这显示了乡村戏曲表演在地方文化中的重要性,传统戏曲在乡村舞台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对年长群体和部分生活在乡村的年轻人来说。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许多传统的乡村文化活动逐渐消失,戏台作为社区娱乐核心的地位也随之动摇。以前,戏曲是乡村中为数不多的集体娱乐活动之一,戏台常常是庙会、婚礼或节庆时搭建的临时表演场地。人们围坐在戏台前,不仅观看表演,还与邻里乡亲交流互动,这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社区文化。然而,现代社会中,随着影视、网络、移动设备等多样化娱乐方式的崛起,传统戏台的文化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四)家乡戏曲认知与普及亟待提高
因此,虽然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逐渐提升,但这一现象并不均衡。数据显示,约51.3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知道家乡的戏曲,但其中只有14.94%的人对家乡戏曲有深入了解,33.75%的受访者则表示虽然听说过家乡戏曲,但并不熟悉其内容。这一结果反映出,尽管非遗戏曲在年轻群体中的整体关注度有所提升,但对地方戏曲的认知深度仍然有限,尤其是在一些文化推广不足的地区,年轻人对家乡戏曲的了解较为浅显。
家乡戏曲作为非遗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文化和集体记忆的传承载体。然而,调查结果表明,虽然许多人知道家乡的戏曲种类,但对其内容、背景及表演形式了解不足。年轻群体对家乡戏曲的认知度不高,反映出地方戏曲的传播存在断层。
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地方戏曲的推广力度不足:与全国性戏曲如京剧、昆曲、越剧等剧种相比,很多地方戏曲的传播范围仅限于本地,甚至在地方范围内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地方政府和相关文化机构在推广本地戏曲方面往往依赖传统的传播渠道,而这些渠道难以有效触达年轻人。另一方面,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较快,关注的文化内容更倾向于短平快的娱乐消费,戏曲作为一种较为缓慢且需要长时间沉浸的艺术形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容易被忽视。根据调查,69.55%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很少有同龄人喜欢戏曲,这也说明了戏曲在年轻群体中的社交影响力相对有限。
总体而言,虽然年轻群体对非遗戏曲的兴趣正在增长,但家乡戏曲的认知度仍有待提高。要让更多年轻人深入了解和喜爱家乡戏曲,需借助现代传播手段、文化创新以及互动体验等方式,增强地方戏曲的传播力和吸引力。未来,家乡戏曲不仅需要在本地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传承,还应通过创新手段走出地方,融入全国性戏曲推广的浪潮中,使更多年轻人能够感受到地方戏曲的魅力与独特性。
二、传统与现代结合:创新是年轻人关注戏曲的关键
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非遗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数据显示,72.22%的受访者认为戏曲是经典的国粹,13.16%的受访者认为听不懂传统戏曲。由此可见,虽然大部分观众对戏曲的文化价值有高度认同,但现代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理解和兴趣仍面临一些挑战。调查显示,要吸引和留住年轻观众,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是戏曲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当代文化的结合
传统戏曲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表演艺术和深刻的道德哲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戏曲中的语言、音乐、服装和表演形式对于习惯现代审美的年轻观众来说,有些元素显得较为晦涩和过时。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保留戏曲的传统精髓,同时让其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35.65%的受访者希望戏曲能够融合传统与现代,27.87%的受访者认为戏曲形式有待创新。这一点反映出,虽然戏曲在文化价值上受到高度肯定,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年轻人期待更多的创新与突破。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元素融合,如在音乐、表演形式、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现代化改编,可能是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重要方式。70.54%的受访者认为,戏曲需要与当代文学结合,注入新的创作活力。观众期待戏曲的内容能够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和当代文化背景。通过与当代文学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戏曲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当代故事和主题吸引年轻观众的共鸣,从而让戏曲焕发新的生机。
“戏曲是生活的艺术,一切表演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戏曲可以不断创新,可以尝试故事新编,比如对老剧目进行修改,将封建糟粕剔除,加入新时代思想。”
“戏曲有些理念已经不符合时代价值观,希望戏曲编剧可以与时俱进,了解年轻人喜好,才能更好传承。”
戏曲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往往反映了传统的道德观和历史事件,而现代年轻人更关注个人情感、自我价值和社会现实。因此,传统戏曲的故事情节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结合现代社会议题或通过现代视角进行重新解读,才能引发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界合作尝试将现代故事与戏曲表演相结合,例如在现代剧中加入戏曲表演元素,或将经典戏曲故事重新改编为现代影视剧。
“李淑勤最新粤剧《铁军》的创作模式就挺好的,融入了现代歌舞剧的元素,蕴含历史故事文化底蕴,用现代歌舞剧与传统粤剧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台词减少了繁体难懂的词,注入了更多通俗易懂的现代台词,作为年轻人观众的我感觉这种戏剧很有创新,而且富有现代元素感情色彩,重点是容易明白整个戏剧的故事内容与发展趋势、故事的结局等等。加上与台下观众的互动,更加强了对观众的代入感,挺不错的。”
(二)戏曲元素与形体美学结合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在音乐、唱腔和故事情节上有其独特的魅力,更在于其通过形体美学的表现,塑造了无数经典形象。根据调查数据,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通过社交和短视频平台等媒介,逐渐接触到如《新龙门客栈》这样的越剧作品。这些作品中的演员以精致的身段、优雅的姿态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在一位受访者的评论中,提到视频中演员的体态和姿势令人印象深刻。这种戏曲中的形体表达不仅仅是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更是一种独特的美学传承。
“越剧《新龙门客栈》的视频,不论身段还是演员表演的魅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喜欢练体态,都想让自己的背再薄一些,让自己的体态更挺拔一些,网上有很多芭蕾舞啊之类的练手臂,练后背,练体态的运动,我觉得戏曲的韵味啊,姿势啊之类的更适合中国人,所以如果能多出一些戏曲类锻炼自己体态啊,塑形啊之类的会对戏曲的传承传播更有利。”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追求身形体态的美,如练习芭蕾或瑜伽以塑造挺拔的体态。然而,戏曲中的身段与韵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或许更加契合东方人的身体特质。戏曲表演中讲究的挺拔、优雅的姿势,以及独特的肢体语言,不仅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还能够通过形体训练帮助塑造更加自然和健康的体态。
(三)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在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技术的引入和跨界合作成为重要议题。根据调查,25.82%的受访者认为AI修复经典剧目是一种吸引年轻观众的方式。虽然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但它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AI技术,经典戏曲剧目可以以高清的方式再次呈现,帮助年轻观众以更现代化的视角重新欣赏原汁原味的表演。这种方式让经典得以保留,并通过科技力量让其焕发新的生机。
19.57%的受访者对戏曲创新持观望态度,既认可创新的必要性,但也担心创新可能会淡化传统文化的深度。对于他们来说,创新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在保持戏曲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如何在表演、传播方式上进行巧妙的结合。这种观点也呼应了部分受访者的呼声:“先传承经典,再考虑创新。”他们认为,许多经典剧目本身就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戏曲的魅力不仅在于创新,还在于其历久弥新的文化韵味。
“演员的传承很重要,经典的曲目可以不必要为了迎合观众为了创新而创新,经典看的就是原汁原味和传承。”
“对于没看过的年轻人来说,就算是老剧目,那也是新的。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存在欣赏门槛,在如今这种快节奏的时代,很少会有人花时间去买票在剧院坐上几个小时来欣赏,所以必定是没有短视频、电视、电影吸引人,这种事情也实在无解。”
“我很喜欢戏曲中包含的古典文化,虽然现在吸取需要创新,但是也需要保留以前的经典,不要单单只是侧重创新,而是让经典与创新结合起来,让年轻人发现戏曲本身的美,而不是让它变得新潮,创新的话希望可以加大剧本创作力度,要好故事,真正吸引人的故事,也要好唱腔,此外我并不希望戏词口语化,它要保留那种古韵味,这是让人着迷的地方,演员的演绎也很重要,功底、身法、唱腔……不要一味的创新,因为它本身就是古典文化”
8.87%的受访者对跨界合作的方式持保留意见,认为跨界创新形式可能只带来短暂的新鲜感,而无法赋予戏曲长久的活力。这部分观众担忧,跨界创新可能过于追求表面形式的融合,忽视了戏曲的文化深度和艺术精髓。对他们来说,戏曲的传统表现形式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创新的重点不应只在形式上,而是要真正保留其精神内核。类似的评论表明,观众期望的是既能传承经典,又能稳步创新,而不是一味追求“新”而丢失了传统的价值。

可见,戏曲传承需要平衡经典与创新。正如一位网友在对戏曲传承的建议中提到:
“做好对骨子戏的传承,尤其是折子戏;涉及对老戏的改编需要懂戏的人来改,有资格的人来改;创新不要被“新”字牵着鼻子走,把传统底子丢掉;创新,表演方式可以贴近现代,思想可以靠近现代,内核要顶住,不一定非得要拿现代的东西硬靠,古代中能链接现代跟古代也可以拿来,舞台应该还给演员;各个行当应该百花齐放,不仅要出闺门旦、巾生戏、其他家门的戏同样可以出彩”
三、新媒体成为非遗戏曲传播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影视综艺和视频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接触戏曲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42.96%的受访者通过短视频直播了解戏曲。这与当下年轻一代普遍使用短视频平台的趋势密切相关,互联网上的戏曲片段、表演剪辑让观众可以在碎片化时间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且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这种传播方式的兴起,不仅极大提升了戏曲的曝光率,也改变了传统戏曲的传播模式,使戏曲从过去的剧场和电视走向了更为广泛的年轻观众群体。
(一)影视综艺节目对戏曲的现代化呈现
影视综艺节目通过将传统戏曲融入现代舞台和流行娱乐形式中,成功吸引了年轻一代的观众。例如,近年来一些与戏曲相关的选秀节目、真人秀和大型晚会中,都有戏曲元素的融入。例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音乐类综艺中邀请戏曲演员表演戏曲唱段,将戏曲与现代流行音乐同台展现,赋予传统戏曲新的表达形式,拉近了其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京剧电影《霸王别姬》
此外,戏曲的文化元素还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剧中,许多古装剧、武侠剧和历史剧都借用了戏曲的服装、造型、唱腔等经典元素,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不仅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也提升了戏曲的娱乐性和观众的接受度。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就成为诸多网友的“梦中情戏”。
“《霸王别姬》令我感到震撼,第一次现场观看京剧《霸王别姬》,项羽(西楚霸王)与虞姬之间悲壮的爱情故事,通过演员们精湛的唱功和细腻的表演,让我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那份英雄末路的无奈与深情。虞姬的“剑舞”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柔美与刚劲并存,展现了女性角色的坚韧与柔情。”
2023年热播的《满江红》也运用了传统戏曲的配乐和戏剧式表演风格,成功将戏曲元素引入现代影视创作中,进一步增强了戏曲在大众中的影响力。通过影视综艺节目的平台优势,戏曲不再局限于剧场的舞台,而是通过电视和网络进入了大众的日常娱乐生活。年轻观众通过这些节目的观看,不仅能够感受到戏曲的文化韵味,还能被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吸引,从而提升他们对戏曲的关注和认知。

电影《满江红》运用传统戏曲配乐
(二)短视频内容对戏曲传播的“去中心化”作用
短视频的碎片化、即时化特征非常适合传播戏曲中的经典片段或进行二次创作。通过这种形式,戏曲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尤其是在年轻观众中积累了大量的关注和兴趣。20%的受访者希望戏曲的演出时间能够缩短,减少繁琐的仪式和表演。这反映了现代观众对更高效、紧凑娱乐体验的偏好。戏曲在形式上或许需要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简化部分表演环节,以便吸引更多时间有限的观众。
戏曲片段的流行,往往以“国风”或“国潮”文化的标签吸引年轻用户。例如,一些戏曲爱好者会拍摄戏曲服饰穿搭视频、戏曲化妆变装挑战等,通过简短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视频吸引观众。这种方式不仅使戏曲的经典服饰和表演得到了展示,也通过时尚化的包装增强了戏曲的娱乐属性,使更多年轻观众愿意接触和分享。
许多自媒体从业者对传统戏曲进行二次创作,改编经典戏曲片段,加入现代流行音乐、街舞等元素,让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样的视频形式呈现的效果虽然良莠不齐,但一些优秀作品不仅保留了戏曲的传统美感,还通过现代化的手法使其与年轻人的审美接轨。例如,曾流行的“戏曲与流行音乐混剪”视频,通过将传统戏曲唱腔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跨界艺术形式,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成功打破了戏曲与流行文化之间的隔阂,吸引了大批年轻粉丝。这样的视频形式不仅保留了戏曲的传统美感,还通过现代化的手法使其与年轻人的审美接轨。
“与年轻人喜欢的IP融合创作就是典型性案例——京剧《柯公案》,指的是自媒体创作者五花肉馅儿的速冻饺子所创作的以动画《名侦探柯南》为题材的京剧作品。”
(三)新媒体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戏曲传播途径
相比于传统的戏曲传播方式,影视综艺和短视频在传播戏曲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尤其是它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形式和广泛的受众覆盖面。47.50%的受访者期待戏曲表演艺术家能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性。这一反馈表明,现代观众希望通过更为互动、参与的方式来体验戏曲。这种互动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例如现场表演中的互动环节、线上直播时的观众参与等,能够有效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忠诚度。

许多戏曲表演艺术家开始通过直播的方式与观众实时互动。例如,一些戏曲演员会在直播中展示表演过程、介绍戏曲服装和化妆技巧,甚至与观众互动答疑。这种互动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让观众不仅是戏曲的被动接受者,还能通过互动成为传播的一部分,从而形成戏曲的社群化传播。直播带来的即时互动和观众反馈,能够有效提升戏曲的传播效果,并帮助戏曲艺术家根据观众需求调整表演方式,使其更具吸引力。京剧演员郭雨昂就因此成功吸引了一大批粉丝。
“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京剧梅派青衣郭雨昂之后,爱上了他的直播,而为了听懂他的直播,自己在网上了解了很多关于京剧的内容,最后我选择了去剧院看戏。剧院表演固然非常好,但是我觉得要传承推广戏曲的话,还是得采用一些年轻一些的方式。很多人说郭雨昂不务正业,在直播的同时还选择带货,但是人要先不为生存而烦忧之后,再谈传承。戏曲不应该拘泥于只在剧院观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无论如何,只要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正向的传承发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
“小时候跟着爷爷生活,会了解当地传统戏曲。最近因为听了京剧演员郭雨昂的戏腔歌曲,到他直播间里听歌,在他的引领下走近了京剧的殿堂。雨昂会在直播间里穿戏服演唱经典京剧唱段,传播戏曲小知识与分享自己在学戏曲时的有趣小故事。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我也开始慢慢了解京剧的魅力。”
29.91%的受访者认为在线直播与互动教学是吸引年轻观众的有效方式。通过直播,观众可以实时观看戏曲表演或参与互动,打破了传统戏曲表演中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感。互动教学则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戏曲的表演技巧、文化内涵等,提升观众对戏曲的认知和兴趣。
(四)因“人”入戏:始于颜值,忠于才华
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传承正面临着代际交替的关键时刻。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的受访者(48.74%)认为演员的年轻化应该得到大力宣传。这一观点表明,许多年轻一代的观众更倾向于看到年轻演员传承传统艺术,这不仅有助于戏曲的活力与吸引力,也能让年轻人更有代入感和亲近感。演员的年轻化对于戏曲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能够增强与年轻观众的情感连接,促进代际传承。
年轻演员的崛起为戏曲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戏曲基本功,还能够通过更贴近现代审美的表演方式,使得传统戏曲在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中焕发新生。例如,24.53%的受访者对青春版《牡丹亭》印象深刻。这部经典剧目通过现代化的视觉和舞台设计,使得原本古典的昆曲表演更加符合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这种年轻化的创新表现形式,不仅保留了戏曲的艺术精髓,还增强了戏曲与年轻观众的情感连接。

在现实生活中,演员张云雷、陈丽君和李云霄等年轻戏曲演员,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以及线下活动,将传统戏曲带入更多人的视野。张云雷的跨界魅力使得许多观众因为喜爱他的相声而逐渐对京剧和曲艺产生兴趣;陈丽君和李云霄的越剧表演不仅吸引了戏曲迷,也带动了一批年轻人走进剧场,重新认识这一传统艺术。
”看到陈丽君李云霄两位老师的新龙门客栈扮相,吸引我了解越剧,在这之前还有张云雷老师,很帅的相声演员。我想人类都是视觉动物,要想传播戏曲,首先要吸引人,然后是演员的人品留住这些被吸引进来的人,在然后才会有部分人因为想了解演员进而去了解戏曲本身。”
“我是一个东北人,但是无意中在短视频发现戏曲演员李云霄的演出。第一眼是肤浅的——只是觉得漂亮的打扮,然后就去了解了一下,包括她的剧种、行当。突然发现:越剧的调很有美感,虽然越剧属于地方剧,也是地方方言,真的听不明白,但是听久了也会了几出戏了,再加上这个演员的唱念做打都是很好的,就更喜欢也越加了解这个剧种,到目前为止也很难想象,我一个东北人会喜欢越剧。”
近半数的受访者(48.74%)认为,演员的年轻化应该得到大力宣传。现代观众更倾向于看到年轻演员传承传统艺术,这不仅有助于戏曲的活力与吸引力,也能让年轻人更有代入感和亲近感。演员的年轻化对于戏曲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能够增强与年轻观众的情感连接,促进代际传承。例如,24.53%的受访者对青春版《牡丹亭》印象深刻。作为戏曲中的经典剧目,《牡丹亭》通过现代的视觉和舞台设计,使传统戏曲展现出年轻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青春版《牡丹亭》
尽管年轻演员和视觉吸引力对戏曲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部分受访者对戏曲的创新形式提出了批判性意见。他们认为,创新不应过度削弱戏曲的传统核心,而是要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正如一位受访者提到的,“很多人走进剧场是因为演员的吸引,但真正让人留住的是作品的质量。”这说明,尽管演员的颜值和现代化的表现手法能够吸引年轻观众,但戏曲的根本仍在于高质量的剧本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有些观众认为,跨界合作和年轻化虽然能够带来短期的关注,但戏曲要想长期吸引观众,仍需提高剧情质量和文化表达。新一代观众希望看到既符合时代精神,又保留传统精髓的作品。因此,戏曲的创新不应仅限于外在形式的变化,而应在剧本创作、演员技艺、唱腔设计等方面追求更高的艺术标准。
“因为陈丽君知道了越剧也走进了剧场,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来表达对戏曲的看法就是,戏曲很美,唱腔美,陈丽君老师扮相也很俊,但是剧情相对于来说没有吸引到我……戏曲也像电影,吸引上爱上首先也是剧情过硬,演员吸引人。如新龙门客栈越剧电影,她的剧情在我看来有很多矛盾点,我走进剧场去看也只是因为演员而非戏曲本身。但白娘子会想着一直去看,因为这个作品本身质量过硬。希望戏曲以后可以有更多好的剧本让年轻人走进剧场,也希望承接方对于大量涌入剧场的粉丝真诚以待,被尊重也是观众想走进剧场的一大重要因素。”
四、跨界合作为戏曲注入新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戏曲面临着吸引年轻观众、拓宽传播渠道的挑战。跨界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手段,正在为戏曲注入新鲜活力,突破传统戏曲的局限,吸引更多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行业和现代文化的结合,戏曲正逐步打破原有的表现方式,融入到新的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2888名受访者(71.56%)认为,跨界能够为戏曲带来新的活力——跨界合作不仅能够突破传统艺术的边界,吸引新观众群体,尤其是通过与现代流行文化的结合,戏曲能够在新媒体、时尚、影视等多个领域展现其魅力,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戏曲与流行音乐的跨界融合
流行歌曲作为一种较为流行的娱乐形式,也成为戏曲文化的传播途径之一。戏曲唱腔和流行音乐节奏、旋律的结合,使传统戏曲在保持艺术韵味的同时,具备了现代音乐的流行特质,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和喜爱。近年来,戏曲与流行音乐的跨界合作,结合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使得戏曲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接受。有29.0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是通过流行歌曲了解到戏曲。

李玉刚《新贵妃醉酒》
55.40%的受访者对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印象深刻。《新贵妃醉酒》通过将戏曲元素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成功地在年轻观众中掀起了一股“新国风”热潮。歌曲不仅保留了戏曲的经典唱腔和服装设计,还加入了现代的编曲和舞台表演风格,使得戏曲显得更加时尚和流行。这种创新方式使年轻观众在流行音乐的节奏中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文化魅力,同时也让戏曲艺术突破了圈层,进入了大众娱乐的主流视野。32.14%的受访者表示对张淇、萧敬腾的《武家坡2021》印象深刻。这是一部戏曲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作品,通过现代音乐人的重新诠释,展示了戏曲的当代生命力。在评论区中也有网友提到其他音乐作品,如《赤伶》,2014年春晚上表演的《同光十三绝》等等。

张淇、萧敬腾《武家坡2021》
通过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戏曲从过去较为传统、缓慢的节奏中走了出来,加入了更多现代化、娱乐性的元素。这不仅扩大了戏曲的传播范围,也为戏曲艺术提供了与当代年轻人文化审美对话的契机。在流行音乐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戏曲的传统艺术形式,这无疑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戏曲与游戏的跨界合作
随着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年轻人通过游戏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形式。戏曲与游戏的跨界合作,不仅为戏曲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还通过游戏的互动性让更多年轻玩家深度参与其中,从而激发他们对戏曲文化的兴趣。52.25%的受访者认为将戏曲元素融入游戏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如果能够将戏曲中的美学、故事和角色设计融入到游戏中,不仅能够扩大戏曲的影响力,还能激发年轻人对这一文化形式的兴趣。

《王者荣耀》昆曲主题皮肤
其中,16.90%的受访者提到了《王者荣耀》的昆曲主题皮肤,巧妙地将昆曲元素融入到游戏角色中,让玩家在使用游戏角色的过程中无形中接触到昆曲文化。通过这一跨界合作,游戏玩家不仅能够欣赏到昆曲的服饰、造型、动作设计等艺术元素,还可以通过角色的对话、技能音效等感受昆曲的韵味。这种互动式体验远比传统戏曲表演更加生动,也更容易吸引游戏中的年轻用户。33.92%的受访者对《黑神话:悟空》中NPC的陕北说书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将传统说书与现代游戏形式结合,这一作品展示了戏曲文化在游戏世界中的表现潜力,成功吸引了众多年轻玩家的关注。

《黑神话·悟空》NPC陕北说书
“黑神话的唱腔一出现就令人惊艳,合适的场景搭配惊艳的出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类似这种融入到新形势中的传承,戏剧可以更多的触达年轻人,游戏的结合轻松的氛围,都能让戏曲更好的传播,而不是死板说教好好端着。”
“之前玩游戏的时候接触过戏曲,《神女劈观》真的超好听。”
“我是从手游《食物语》与上海京剧院联动的活动中对戏曲产生的兴趣,游戏塑造了一位民国时期的京剧演员,玩家在游戏中得以用旁观者的视角见证一位伶人对戏曲的执着与传承,故事深刻形象鲜明,在为角色惊叹的同时令我对这门艺术开始抱有探究的意愿。我认为要让年轻人对戏曲文化产生兴趣,影视作品及ACGN(即漫画、动画、游戏、小说)等亚文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游戏的互动性为戏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表达途径,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游戏中的戏曲元素不再是一种遥远的传统文化,而是一种可以“玩”的文化体验。通过游戏的跨界合作,戏曲的形象得到了重新塑造,变得更加年轻化、现代化。这种合作使戏曲能够深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打破传统戏曲只能依赖剧场或影视传播的局限。
(三)戏曲与影视、综艺的跨界合作
戏曲与影视和综艺节目的合作,是另一种将传统戏曲融入现代文化的成功路径。58.10%的受访者通过影视综艺了解戏曲文化。通过影视剧和综艺节目,戏曲文化不仅得以被更多观众看到,还通过与现代娱乐形式的结合,实现了创新性的表达。53.37%的受访者认为将经典戏曲剧目改编为电影是一种有效吸引年轻观众的方式。通过电影这一现代流行的艺术形式,戏曲可以获得更广泛的传播。电影化的改编可以在保留戏曲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叙事和视觉效果,使传统戏曲更易于年轻观众接受。例如,42.67%的受访者对《新白娘子传奇》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部经典的越剧作品通过影视剧的形式进行了再创作,赋予了传统戏曲新的叙事形式。它以其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经典故事吸引了大量粉丝,成为跨时代的经典之作。

越剧电影《新龙门客栈》
2024年火出圈的越剧电影《新龙门客栈》通过将传统越剧与电影故事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戏曲形式。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越剧唱腔的优美,还可以通过电影叙事享受丰富的剧情发展。这种将影视叙事与戏曲表演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越剧打破了传统的戏剧舞台限制,进入了更加现代化的叙事体系中。43.04%的受访者建议创作更多像《新龙门客栈》这样具有现代感的戏曲作品。此类创新作品通过结合经典与现代审美,能够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同时保持传统戏曲的精髓。在创作上结合现代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戏曲有可能突破传统界限,走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对于戏曲电影《新龙门客栈》一夜走红的原因,我们也进一步向网友征集了他们被吸引的多重元素。调查显示,故事情节和优秀演员几乎同等重要,分别吸引了59.84%和59.74%的受访者。这表明,观众对戏曲电影的期望不仅仅局限于表演者的技艺和知名度,剧情的吸引力是关键要素之一。精彩的情节设置和故事结构是吸引观众持续关注的重要因素,而优秀演员的表演则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多期待。
故事情节作为电影的核心,尤其是像《新龙门客栈》这样具有浓厚戏曲风格的作品,能够通过紧凑的剧情和戏剧性的冲突,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优秀演员则代表着观众对表演质量的期待。知名演员不仅能吸引粉丝群体,还能够通过表演的精湛技艺提升作品的整体质量,从而增加观众的观影动力。
46.56%的受访者表示视觉风格是他们观看戏曲电影的重要考虑因素。戏曲本身具有极具美学意义的服装、妆容、舞台和动作设计,而这些视觉元素在电影中通过现代化的拍摄手法可以得到更精致的呈现。观众对于视觉效果的重视表明,通过电影这一现代媒介,戏曲的传统美学可以得到更丰富的表达,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新龙门客栈》越剧电影,做为一个00后第一次去看,感觉很新颖有趣,不觉得戏曲是老年人的爱好,迷人的唱腔和有趣的台词以及搞笑的动作,这些都很吸引我。”
“陈丽君老师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演技,让人惊艳的造型加她独特的人格魅力,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促使我去搜索去了解关于越剧的种种,有效的宣传了传统文化,让无数年轻人领略到了越剧的传统之美。”
42.96%的受访者对感兴趣的题材表示关注,说明戏曲电影不仅要在表演和视觉上吸引观众,还需要选择能够引起观众兴趣的题材。比如具有文化历史背景的题材或者经典的故事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观影欲望。42.79%的受访者会被良好的口碑吸引。口碑效应是现代电影消费中的重要因素,观众往往会根据口碑和他人的评价决定是否观看电影。对于戏曲电影来说,好的口碑意味着高质量的制作和有价值的观看体验,从而进一步推动更多人前往影院观看。
15.26%的受访者认为导演风格是他们观看戏曲电影的重要原因。这一比例相对较低,表明相比演员、剧情和视觉效果,观众对导演风格的关注度并不高。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导演的影响力或许没有其他因素那么直接,尤其是在戏曲电影领域,观众更关注的是演员和戏曲表演本身。
近年来,一些综艺节目如《国风美少年》、《中国戏曲大会》等通过比赛、真人秀等现代综艺形式,推广戏曲文化。这类节目通过年轻选手的演绎、明星嘉宾的参与以及戏曲与流行文化的结合,极大增强了戏曲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综艺节目的平台效应使得戏曲能够以更加亲民、娱乐化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并通过明星的号召力和综艺的娱乐属性引起观众的广泛讨论。
"前不久通过一档综艺节目《种地吧》认识了青年演员陈少熙,他是中国戏曲学院昆曲表演专业的学生,通过他让我了解到了昆曲,也深深的爱上了昆曲,其中我最喜欢的昆曲曲目是《玉簪记》”
通过与影视和综艺节目的合作,戏曲的表现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戏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叙事和表演形式,而是融入了现代影视和综艺的节奏、画面感和娱乐性。这种跨界合作不仅为戏曲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也通过影视故事和综艺游戏的形式,使更多观众在娱乐中了解并喜爱戏曲文化。
(四)戏曲与时尚潮流的跨界
44.05%的受访者认为戏曲是美的享受,表明戏曲的审美价值在年轻人中依然具有吸引力。戏曲中的服装、妆容、舞台表现形式等视觉和听觉元素,能够为观众带来感官上的愉悦,这也是传统戏曲在现代传播中的一大优势。如今,戏曲与时尚的跨界合作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新的审美元素,特别是在年轻人对“国潮”文化的追捧下,戏曲的服饰、妆容、造型等元素成为时尚设计中的热门灵感来源。
近年来,许多时尚品牌和设计师从戏曲的服装设计中汲取灵感,将戏曲的精致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时装设计中。例如,许多服装设计师从戏曲中的戏袍、发饰、脸谱等元素中提取设计灵感,创作出一系列带有传统韵味的时装。这类作品往往在年轻人中引发潮流,因为它们不仅满足了对时尚的追求,还赋予了穿着者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与时尚的结合,戏曲文化从“古老”的传统艺术转变为一种现代的潮流符号,尤其是在“国潮”流行的背景下,戏曲成为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符号之一。年轻人在时尚中寻找个性表达,而戏曲的独特视觉元素为他们提供了这种文化和美学的融合点。这种跨界合作使戏曲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时尚表达。
跨界合作不仅是一种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也是戏曲文化在新时代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与流行音乐、影视、游戏、时尚等现代文化的深度融合,戏曲文化能够打破原有的传播局限,找到与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话的桥梁。
(五)戏曲与话剧、相声的互动与融合
近年来,京剧与话剧的融合成为戏曲创新的典型案例之一。例如,北京风雷京剧团与青年导演松天硕共同创作的京话剧《角儿》、《胡同里的保姆》、《戏悟》等作品,将京剧的表演艺术与话剧的叙事形式有机结合,为传统京剧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类作品既保留了京剧的经典元素,如唱腔和身段,又通过话剧的现代表现方式,吸引了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许多观众通过《戏悟》这样的作品,第一次走进剧场,感受到了戏曲与现代戏剧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京话剧《角儿》
有观众评论道:“我想看戏曲与话剧的结合,被朋友安利了《戏悟》,一直想去看看。”这类跨界作品为传统戏曲提供了新的表达渠道,也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文化体验。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戏曲的跨界融合不仅能扩大其受众,还能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性。
相声作为另一种传统表演艺术,也成为了戏曲传播的得力助手。郭德纲和德云社在相声表演中巧妙地融入了京剧和其他戏曲形式,通过轻松幽默的相声风格,让许多年轻人对戏曲产生了兴趣。郭德纲在他的相声作品中,经常穿插京剧选段,如《坐宫》、《未央宫》,将京剧精髓带入相声小剧场,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一位观众分享道:“通过德云社的演出,尤其是郭德纲老师在相声里唱的一些京剧选段,让我开始了解并喜欢上戏曲。”这种相声与戏曲的结合,不仅为戏曲文化注入了更多的趣味性,还让传统戏曲不再显得“高冷”,而是变得更加接地气和亲民。德云社旗下的麒麟剧社通过定期的演出,进一步推动了戏曲文化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剧院,亲身感受戏曲的魅力。
有观众指出:“郭德纲的麒麟剧社是戏曲宣传效果最好的平台之一,把大批年轻人吸引到剧院看戏。”这类评价表明,德云社不仅通过相声带动了戏曲的传播,还通过专门的戏曲社团为戏曲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特别是张云雷等年轻演员在德云社的影响下,将戏曲与相声、曲艺等形式完美结合,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的关注。许多粉丝正是因为张云雷的戏曲唱段而爱上了戏曲,并期待有更多的年轻文艺工作者加入戏曲传承的行列。
五、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性强的活动将助力未来戏曲传播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观众对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戏曲的传播方式正从被动的观看模式,逐渐向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转变。这种转变不仅符合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文化消费偏好,也为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生命力。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性强的活动将成为未来戏曲传播的重要趋势,能够有效增强观众的参与感,打破观众与戏曲之间的距离。

(一)AR/VR等技术带来的沉浸式戏曲体验
51.73%的受访者表示沉浸式体验如AR/VR和全息投影是吸引年轻人的有效途径。沉浸式体验的核心在于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打破戏曲表演与观众之间的传统隔阂,让观众不仅仅是戏曲的旁观者,而成为戏曲世界中的一部分。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戏曲表演中,亲身体验戏曲的艺术氛围和文化内涵。
通过VR技术,观众可以“进入”虚拟的戏曲剧场,感受全方位的沉浸式戏曲表演。例如,观众戴上VR设备后,仿佛置身于古典戏台的前排,能够从360度的视角观看表演,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走进”舞台,与戏曲演员互动。这种沉浸式的观看方式,打破了传统戏曲只能远距离观赏的限制,让观众能够更近距离地感受到戏曲的细节和艺术表现力。AR技术则能够将虚拟的戏曲场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例如,在现实世界的剧场或广场上,观众可以通过智能设备看到虚拟的戏曲角色或场景,甚至可以与这些角色进行互动。通过AR技术的增强,戏曲表演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舞台,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得以突破。例如,戏曲角色的出场、戏台上的装置等,都可以通过AR技术在虚拟世界中延展,创造出更加立体、动态的表演效果。
这类技术手段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使观众不再是戏曲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戏曲表演的主动参与者。AR和VR技术不仅能够增强观众对戏曲故事和表演的理解,还能够通过互动的方式让观众更加投入到戏曲的氛围中。这种极具沉浸感的体验方式,尤其受年轻观众的欢迎,因为它结合了传统文化的深度和现代科技的趣味性,让戏曲在观众的文化消费体验中变得更加亲切和生动。
(二)妆造与角色扮演引领传审美新潮流
随着国风文化的兴起,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线下戏曲体验馆和互动式妆造活动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文化推广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戏曲体验。根据调查数据,57.21%的受访者认为线下戏曲妆造体验店是吸引年轻人观赏戏曲的有效方式。这类体验活动不仅让观众能够亲身参与戏曲文化,还通过互动和角色扮演,使他们与戏曲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戏曲妆造是戏曲艺术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元素之一,特别是戏曲中的脸谱、头饰和华丽的服饰,常常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立线下戏曲妆造体验馆,观众可以亲身参与演员的化妆与服饰穿戴过程,这不仅是一次变身为戏曲角色的机会,更是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深度体验。妆容和服饰背后蕴含的戏曲角色特征、情感表达和文化象征意义,通过这样的互动形式被生动展现,让观众能够以趣味化的方式深入了解戏曲艺术。
有观众表示:“戏曲妆容很吸引,色彩丰富,会想要亲自体验。”从这些反馈可以看出,戏曲妆造所展现的古典美学与现今的审美需求产生了共鸣,特别是对于热衷国风的年轻人来说,这类体验不仅是文化的学习,也是一次形体美学的亲身感受。
除了妆造体验,戏曲体验馆还可以通过搭建经典戏曲场景,为观众提供戏曲角色扮演的机会。例如,在《牡丹亭》的园林或《白蛇传》的西湖场景中,观众可以穿上戏曲服饰,化身剧中的人物,与其他“角色”共同演绎经典情节。这种沉浸式的戏曲体验,不再是单向的观演关系,而是观众在故事中的“亲身参与”,让他们不仅仅是观看者,更成为了戏曲的“主角”。
通过这种深度参与,观众能够更加切身体会到戏曲的故事情节与文化内涵。在这种虚实结合的戏曲场景中,观众的互动与体验让戏曲文化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尤其对那些对戏曲了解不多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互动体验极具吸引力。
线下戏曲体验馆不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娱乐并存的场所,还通过妆造和角色扮演增强了观众与戏曲之间的情感连接。这种互动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即时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戏曲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对于年轻群体来说,通过线下的体验活动,不仅能够近距离接触到戏曲文化,还能将自己的体验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形成广泛的传播与口碑效应。
戏曲体验馆为戏曲注入了现代化的表达方式,结合视觉美学与互动娱乐,增强了戏曲的文化魅力与传播力。通过这种新型的推广方式,戏曲文化不仅能够传承其经典,更有机会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数字化戏曲博物馆与虚拟展览
数字化戏曲博物馆是另一个充满潜力的戏曲传播方式。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戏曲文化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推广。38.70%的受访者认为数字化戏曲博物馆能够提升戏曲的影响力。通过数字化手段,戏曲博物馆不仅能展示戏曲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结合互动技术,让观众在线上体验戏曲的艺术魅力。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更多年轻人了解和欣赏戏曲。
虚拟戏曲博物馆可以将戏曲的历史、服装、道具、表演技巧等内容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观众不需要亲自到访实体博物馆,只需通过网络就可以浏览丰富的戏曲资料,观看虚拟的戏曲表演,甚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戏曲演员的视角。这种数字化的展示方式,不仅可以吸引那些对戏曲感兴趣但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还能够为戏曲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数字化互动展览是另一种增强观众参与感的形式。例如,通过触摸屏或虚拟现实设备,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戏曲角色进行互动,了解角色的背景故事、唱段特点和表演方式。这种互动展览不仅具有强烈的教育性,还能够让观众在娱乐中学习戏曲知识,增强文化认同感。数字化戏曲博物馆和虚拟展览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戏曲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数字化的互动方式能够大大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科技手段更加直观地感受戏曲的精髓和魅力。
六、现场观看仍是最受欢迎的戏曲欣赏方式
尽管现代科技和新媒体发展迅速,在线平台为戏曲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8.25%)仍然更倾向于选择现场观看戏曲,现场表演能够提供更加直观、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尤其是戏曲这种注重视觉、听觉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现场氛围对观众的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鸣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现场观看提供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氛围
戏曲作为一种高度表演化的艺术形式,其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情节和唱腔表演,还在于舞台表演中的氛围营造。传统戏曲中的舞美、服装、道具、表演形式等元素,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表达和文化内涵。这种氛围在现场观看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有一次去剧场观看京剧演出,那种现场的氛围让人震撼。演员们的表演精彩绝伦,观众们的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观众们沉浸在戏曲的世界中,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鼓掌。看到老戏迷们跟着哼唱,那种对戏曲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
在戏曲的现场演出中,灯光、音乐、演员的表演动作、观众的反应等都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验。戏曲中的虚拟性和写意性极强,舞台上的动作往往充满象征和意境,演员通过“做工”和“身段”表达情感。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现场观看时更为明显,观众能够清晰感受到舞台上角色的每一个细腻动作,增强了他们对情节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有幸在剧院观看过一场专业的京剧演出,大幕拉开,灯光亮起的那一刻,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精致的妆容,一亮相便惊艳全场。比如饰演武生的演员,在台上翻、滚、腾、跃,动作干净利落、刚劲有力,每一个动作都展现出了扎实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艺,让人不禁为之喝彩。还有花旦演员,那灵动的眼神、轻盈的台步,以及婉转的唱腔,将角色的俏皮、可爱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在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让观众沉浸在京剧的世界里。”
约17.89%的受访者通过校园戏曲活动了解戏曲,并期待有更多类似的线下活动可以零距离看戏。虽然比例相对较低,但学校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实体场所,戏曲进校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
(二)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互动增强了戏曲的表现力
现场观看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观众和演员之间能够形成即时的互动,现场的气氛和观众的反馈会直接影响到表演的效果。这种互动性是现场表演的独特魅力,也是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核心特征之一。
在现场表演中,戏曲演员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适当调整表演节奏,甚至即兴发挥。例如,在一些传统戏曲的唱段或动作中,演员可能会根据观众的掌声或叫好声加以延伸表演,给观众带来更多惊喜。这种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能够让表演更具活力,也使得观众更加积极参与到表演中,甚至影响表演的进程。
“小时候看的赣南半班戏采茶戏印象很深刻。和长辈小伙伴一起看很快乐,觉得戏曲很有趣。小时候的我们喜欢看他们在后台化妆,以及后台工作人员具体要做一些什么 ,也喜欢看着字幕 ,听他们唱出来的感觉,然后自己也跟着唱。演到特别有意思的情节时,扮演乞丐的人会用当地的方言来唱和说,老人小孩哈哈大笑,而且还会和大家互动。”
戏曲自古以来就与“看戏”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戏台不仅是表演的场所,还是观众与社区生活互动的重要空间。观众与戏曲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艺术欣赏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现场观看戏曲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融入戏曲的文化情境中,感受到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联系,这种文化参与感是通过其他媒介很难实现的。
(三)传统文化的仪式感增强了观众的沉浸体验
戏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仪式感。传统戏曲的演出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一种文化仪式,观众的观看过程也是他们参与这种文化仪式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通过现场观看戏曲,感受到这类文化仪式所带来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
戏曲表演往往伴随着浓厚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在一些节庆或重要场合中,戏曲演出具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性。例如,京剧表演中的开台锣鼓、上场门和下场门的设计,都是文化仪式的一部分,这些在现场表演中能够被完全展现出来。观众在戏曲演出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欣赏艺术,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增加了观看过程中的情感和文化投入。
“小时候那会儿村里有长辈过寿,她的儿女请全村人一起看戏一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越剧五女拜寿,感觉很生动很有代入感,台词全在舞台旁边的显示,现在很少能看到实地的戏曲演员表演,除了通过电视和网络,有点遗憾。”
许多人通过现场观看戏曲,回归到传统的文化记忆中。戏曲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要的集体文化活动,许多老观众通过现场观看戏曲找回童年或过去的记忆,而年轻观众则能够通过这种体验感受到历史的传承。戏曲的舞台不仅仅是表演场地,还是文化记忆的载体,现场观看能够让观众亲身参与这种文化体验。
(四)技术虽然提升了观看的便利性,但难以替代现场的独特性
尽管短视频、影视剧、直播等技术手段为戏曲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让更多观众能够接触到戏曲艺术,但这些技术手段依然难以完全替代现场观看的体验。对于戏曲这种依赖氛围、表演细节和观众互动的艺术形式来说,现场的感官享受和文化氛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影视、短视频等形式虽然能够通过现代科技将戏曲传播得更广泛,但其碎片化的表现形式往往只能截取戏曲表演的部分精髓,难以展示戏曲完整的叙事结构、舞台设计和演员表演的全貌。而且,这类观看方式是通过屏幕的二次传播,削弱了现场表演中那种即时互动的魅力,也无法传达出戏曲中的文化仪式感和舞台气氛。
“最有体验感的还是乡村戏曲舞台,演员们、舞台布景离的很近,哪怕音响再劣质,唱词偶有错漏,但那种周围人一起看戏的感受是令人难忘的。沉迷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在台下就算不是很感兴趣也会一边刷刷手机一边分出心神去听戏文,年龄再小一些的孩子们就不太喜欢吵吵闹闹的舞台,他们一般是绕着场地疯跑。总之,真的很有生活气息,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有关戏曲的记忆就随着这些生活碎片一起烙印心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拿出来回味。”
虽然线上手段无法完全替代现场观看,但线上平台依然能够作为现场演出的补充和推广手段。许多观众通过线上平台了解和欣赏戏曲后,可能会更有兴趣走进剧场体验戏曲的现场魅力。因此,未来的戏曲传播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既利用现代技术拓宽戏曲的传播渠道,也让更多观众认识到现场观看的独特魅力,进而带动他们走进剧场,感受戏曲的真实艺术氛围。
小结
在时代的长河中,非遗戏曲如一曲悠扬的丝竹,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与精妙,穿越千年,仍在人心深处激荡。在这份报告中,戏曲艺术在新一代中的复兴之势尤为突出。Z世代对戏曲的浓厚兴趣不仅体现在他们对国潮文化的热爱,还源于新媒体平台的强大传播力与跨界合作的创新表达。无论是短视频的广泛传播,还是影视综艺的跨界演绎,戏曲正以一种年轻化、多元化的方式融入现代文化的主流。然而,尽管非遗戏曲迎来了年轻热潮,乡土戏曲的认知却依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与局限。报告也显示,只有少部分年轻人对家乡戏曲有深入的了解,这提醒我们在关注国潮复兴的同时,不能忽视那些根植于地方、承载着乡土记忆的戏曲文化。未来,唯有传承与创新并举,非遗戏曲才能在现代社会的舞台上继续焕发出无尽的生命力。(徐玉隽 主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