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章

被枪声打断的和平——萨达特和拉宾之死

前主编

关注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与以色列爆发新一轮冲突,规模远超以往,伤亡人数也持续增加。仇恨和鲜血越多,和谈与和平就越遥远。回首过往,巴以之间有过数次和平的曙光,却总在最后一刻重归黑暗,陷入了“冲突-报复-封锁-反抗”的怪圈。

过去的几十年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及其背后的阿盟)之间,打了多次战争,搞过大量的恐袭、暗杀、自杀性爆炸,爆发过无数次的小规模冲突。总起来说,战争易,和平难;冲突易,和谈难。

巴以建国的根据,是联合国181号决议,不管这个决议是否公平,它都是两方建国的合法性决议。但这个决议,犹太人同意,阿拉伯人不同意。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就向以色列宣战了,出兵的有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等国家。如果没有美国主导联合国通过的两次停火协议,如果没有西方国家提供的武器装备,刚诞生的以色列可能就要被阿拉伯国家的军队给消灭了,那样的话整个中东的历史就要全部重写了。

但是,美国人帮忙,以色列人自己也争气,买武器,扩军队,停火期结束后就反败为胜,打得阿拉伯国家军队溃不成军。按照181号决议,划分给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是1.12万平方公里,划分给以色列的土地是1.49万平方公里。但这一仗打下来,以色列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80%的领土,从1.4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7万平方公里,这些失去的领土,巴勒斯坦人再也没能拿回来。

这之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又打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是阿拉伯国家精心策划的,而且是先发制人,开始打得很顺利,以色列损失很大。但在美国的帮助下,以色列再一次扭转局势,反败为胜。

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形势已经很清楚了,阿拉伯国家在战场是打不赢以色列的,越打丢的领土越多,巴勒斯坦问题只能寻求政治和外交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最先想明白了。在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政局不稳,经济不堪重负,民众不满,于是萨达特决心迈出和平的第一步,开始寻求与以色列接触。

1977年11月,萨达特历史性地访问了以色列。1978年9月,在美国的主持下,萨达特和时任以色列总理贝京在戴维营经过艰苦的谈判,签署了“戴维营协议”。

1979年3月,萨达特和贝京在白宫签署埃以和约。1980年2月,埃以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在阿拉伯世界引起轩然大波。

埃以签了和约,交战和对峙状态也就结束了,两国之间首先实现了和平,其实这也有利于中东的和平进程。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话语权还是比较大的,历次中东战争,埃及都是主要的参战国,埃及不打了,大规模的中东战争其实就打不起来了。

从后来的局势看来,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合约,有利于中东的和平进程。但埃及当时的盟友们可不这么看,它们认为萨达特这是背叛。阿盟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通过了一个对以色列的“三不”原则——不谈判、不缔和、不承认。如今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和约,明显违反了“三不”原则,使阿拉伯国家内部出现严重分裂。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及巴解组织反对埃及这种做法,苏丹、阿曼和索马里等国则支持埃及。最终,阿盟开除了埃及的成员国资格,将总部迁出开罗。

因为戴维营协议的签订,萨达特和贝京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事实上,和约对埃及和以色列两国确实带来了和平,以色列后来从西奈半岛撤军,埃及收回了领土,两国后来也没再发生过战争。但这份和约却给萨达特本人带来了杀身之祸,1981年10月6日,在庆祝第四次中东战争胜利八周年的阅兵仪式上,萨达特被一名伊斯兰极端分子开枪打死。

萨达特跟以色列寻求和平,好几个国家都反对,但时过境迁,几年之后这几个国家都跟以色列坐上了谈判桌。战场上打不过,只能谈。但双方打了这么多年,仇恨太深了,想实现和平并不容易,总有些极端分子出来搞事。

进入1990年代后,以色列开始与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进行双边会谈,分歧太多,立场差距太大,所以谈判进行得很缓慢,但好歹一直在谈。等到伊扎克·拉宾成为以色列总理后,提倡“土地换和平”,暂停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搞定居点,所以巴以谈判步伐加快了一些,后来克林顿成为美国总统,也介入了谈判。

1993年初,巴以双方代表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密谈了3天,此后又进行多次会谈。又经过八个月多的谈判,巴以双方达成《关于加沙-杰里科首先自治协议》,因为是在奥斯陆谈的,所以也叫《奥斯陆协议》,这个协议在以色列内阁会议投票通过。

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的代表——巴勒斯坦这边是阿拉法特,以色列这边是总理拉宾——在美国白宫草坪上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并正式签署《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

《原则宣言》内容共17个条款,包括巴立即在加沙-杰里科实行自治、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向巴勒斯坦人移交权力等等,是巴以和谈中的里程碑文件,谈到这一步已经是取得很大进步了。当然,《原则宣言》避开了几个核心问题,比如巴勒斯坦地位、耶路撒冷归属、难民问题、边界问题等,这些问题太复杂了,如果一开始谈判就加入这些问题,那就没法谈了,先在一些问题上取得谈判进展,实现和平、互信,再进一步深入谈判,这样的策略是没问题的。

因为在奥斯陆协议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拉宾和阿拉法特、西蒙·佩雷斯一起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巴以双方的极端分子反对和平协议,协议达成后,犹太人跑到清真寺里搞事情,哈马斯也搞了一系列的绑架、袭击、自杀性爆炸等活动。

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特拉维夫的以色列国王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之后,被一名极右翼犹太主义分子开枪袭击,拉宾的胸口中了两枪,背部也中了两枪,最后不治身亡。

拉宾死了,到了1996年,利库德集团的内塔尼亚胡当选以色列总理,他是个强硬派,反对巴勒斯坦建国,阻止以土地换和平,巴以之前签订的协议,也就无法落实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巧合,这么遗憾,萨达特和以色列签和约,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结果被极端分子枪杀了。拉宾和巴勒斯坦签协议,也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也被极端分子枪杀了。可想而知,阿以、巴以之间想签订和约、实现和平到底有多么难。

和谈是需要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人选的,一旦错过,想再有就不大容易。拉宾死后,巴以双方之间虽然还谈过,克林顿和小布什也曾力促和平,但没什么太大进展。哈马斯不断地搞事情,以色列则针锋相对地搞暗杀、报复,巴以发生了无数次的小规模冲突,双方的仇恨越结越深,离和平也就遥遥无期了。枪杀一个领导人只需要一颗子弹,但给这块土地带来和平,既需要双方领导人具有足够的勇气、智慧、决心和耐心,也需要双方人民的妥协、克制和配合,不然,这块土地只会不断地浸染上新的鲜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