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生育率还是挽救房地产?

朱罗纪微博号

国家卫健委发布《1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我认真学习了一番,心情有点复杂,我觉得既然生育率已经如此的危险了,力度不妨再大一点。现在的这个政策精神,就全局来看,恐怕是不能提高生育率,而在房地产单一领域来看,也会伤害到市场公平,并且和市场需求不匹配。
01
关乎支持生育的住房方面,指导意见里面有两处涉及:一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二是实施购房租房倾斜。
我们来细细看。
1)配租公租房照顾多孩家庭。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条是规则调整:“优化公租房轮候与配租规则,将家庭人数及构成等纳入轮候排序或综合评分的因素,对符合条件且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可直接组织选房”。
2)提高多孩家庭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对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孩子女家庭,有条件的城市可给予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相关支持政策”。
3)针对多孩家庭推出购房优惠政策。“各地可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

按照这个政策精神,我相信各地会很快的推出针对多孩家庭租房购房优惠的支持政策。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地方推出了这些政策。比如像苏州针对多孩家庭免限售,东莞针对多孩家庭可多买一套房,嘉兴针对多孩家庭买房给货币补贴(二孩每平米300元,单套不超过5万元、三孩每平米500元,单套不超过10万元)。其它还有很多,像杭州、长沙、沧州、南昌等等。
但有些做法,我认为值得商榷。
02
我有三个看法。
第一,各地按照这个政策思路推行,会伤害市场公平。
在租房市场,这个政策其实在说:地方可以允许多孩家庭“插队”租房。这在超大城市会产生副作用,我们知道,超大城市的公共租赁住房轮候人数已经很庞大了。比如说深圳,截至今晚,公租房轮候者已经超过39万户,安居房轮候者超过18万户,按照深圳的供应速度,这个轮候时间要高达10年。但是,在之前,深圳已经针对“人才”这个特殊群体推出了“特殊”政策,即是允许“插队”。现在又要针对多孩家庭允许插队,这会让公租房最基本的“先来后到”的规则被打破,那对于辛辛苦苦在排队的家庭而言,会非常的不公。并且,规则变得太复杂了,最终只会造成更多的寻租。
而在购房市场,也是一样。我在之前针对东莞政策的点评文章里已经说了评东莞加码宽松:人们真正等待的是“房贷”,这个政策看起来可以促进房地产销售,但是规则不一致的话会带来后患无穷。比如以后要开征房地产税,这个多孩家庭怎么办。现在看起来,很多地方一定要把多孩家庭和房地产挂钩,不知道到底是为了挽救生育率呢,还是为了挽救房地产。
我认为,比较好的办法,是规则要一致,并且尽可能的简单好操作,我们可以用其它方式来奖励那些多生娃的家庭。
第二,这个政策思路,和市场需求匹配有偏差。
观察这个政策思路,以及各地的实践。政策指引上侧重的是针对多孩家庭的租房支持,而各地的实践则是侧重多孩家庭的购房支持,这两个和现在的市场需求都不太匹配。在超特大城市,如果一个家庭都开始生俩娃甚至仨娃了,那么他可能大概率都已经买了房子了,不会是一个租房的主要群体。而如果一个多孩家庭还需要去申请政府的公租房,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外来人口家庭。这个问题就来了,按照我们现今各地的公租房政策,排头第一条就是户籍限制。比如深圳的公租房,第一条要求就是深户。所以,这个结果会造成,需要公租房支持的不能申请,能够申请到的不需要。
第三,生头胎容易还是生三胎容易?
如果说这个政策令我觉得最大的bug,莫过于它展示出对年轻人的忽视。这个政策思路通篇侧重的是对多孩家庭的支持,但是对于要生头胎的年轻人(90后、00后),却看不出来有什么支持。
那么,我要问一句:同等的政策照顾,是让90后生头胎容易,还是让80后生三胎容易?我认为这是全社会最值得讨论的一点。因为从上到下的大政策,都是要支持多孩——放开三胎了嘛。但实际上,今天全社会的最大问题在于:年轻人不愿意生头胎。这是导致生育率断崖式下滑的最大原因。
8月1日,卫健委在《求是》杂志发文称:十四五期间,我们会进入人口负增长。并且披露了一组数据:“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查显示,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继续走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00后”仅为1.54个和1.48个”。
90后、00后的生育意愿是低于平均值的,他们不愿意生第一个,“躺平”反而成了口头禅。我认识的几个90后,也统统都是这样的想法。她们的想法,让我感觉到像韩国的“三抛一代”(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娃),日本的“废宅”一代。

我认为我们的政策也许应该直接针对她们下功夫,提高我们年轻人生第一胎的比例。人都会老的,生育期是一个很短并且不可逆的,这个政策重点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转向年轻人,等他们生不动了后果更严重。
但是纵观各地,很少有直接针对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刚刚来到某个城市工作的年轻人)进行大力扶持的(有些城市是有很多落户支持政策的,但是我认为力度还不够)。相反,各地愿意针对多孩家庭进行支持,原因也许在于,多孩家庭的购买能力强,可以很快看到回报。
03
总结来说,观察现今各地的实践,我认为如果把住房和生育率捆绑起来,不如。
1)就房地产市场的公平运行来说,不如直接发“住房券”。
这是我认为的规则问题,规则应该公平并且简单。政策的原则应该是鼓励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者(比如多生孩子的家庭),但同时尽可能的不损伤其他群体,是所谓“做增量”。那种认为,为了大部分人的幸福就应该牺牲其他部分人的幸福,在过去产生了很多灾难,在今天还依然流行。是一个遗憾。
发“住房券”是一个最不坏的做法,无论是购房还是租房,直接发给住房券,然后大家一起到市场上公平竞争就好了,既可以给到政策支持,又不会伤害到市场公平。有些人会觉得发券不是回到票证时代了吗,这完全是两回事,票证的本质是权力经济,这个不是。
2)就提高生育率来说,不如直接发钱。
我上面说了,不一定非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绑在一起,生育是生育的事,房地产是房地产的事。现在很多地方的操作,搞不清楚是为了让人多生孩子还是为了让人多买房子。如果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快速遏制生育率下滑,那么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直接发钱,而且要大手笔发很多钱,谁多生一个孩子就给多发几十万那种。生头胎也发,发少一点,生的多就发多些。
有的人说不生孩子不只是钱的事,当然不只是,但是首先是,成本高是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年轻人,在大城市里养活自己都够辛苦的了,你说生个娃首先不是钱的事?她都不相信。
3)打通上升空间。
不存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大手笔的发钱支持你生娃,很多城市的公交车都停了,哪有钱发给你。所以,还是要弄清楚阻碍年轻人不生娃的症结。除了钱,还有别的。
按照一般的共识,一个国家经济发达之后,生育率下滑都是普遍现象,我想我们的生育率下滑也是正常的。不正常的部分在于,下滑的过快,这个部分的原因是前些年的战略误判,现在要承担这个代价。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不生娃,除了成本高的原因,还有看不到希望的原因。国家关心的民族的延续,个人关心的是现世的幸福。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敢生小孩呢?一定是对未来非常有信心的情况下,如果他自己活得很苦逼,一天到晚的加班还赚不到钱,怎么还会生娃?
所以,不发钱也不是不可以,重塑环境打开上升通道也行,而且这个一定是治本之策。我们现在的人均GDP只有1万美金,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远的距离,也许我们永远没有条件赶上他们,但是搞到2万美金可不可以呢?不行就1.5万美金也行。如果可以做到,我认为年轻人是不会“躺平”的,现在大量的年轻人躺平,恰恰折射的是我们需要向市场进一步改革要增长通道的问题。
还有很多市场可以发掘,但是要做对,把市场主体搞得都没了活力,大家不愿意投资生产,年轻人可能只会变得更穷。经济日报今天的评论是非常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