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职场的35+人,都去哪儿了?

互联网潜水员
来源:36氪
一线城市不相信眼泪,打工人不相信35岁。
尤其是互联网打工人,哪怕再觉得自己年富力强,也难免对35岁后的命运感到恐慌。
35岁,就像跑道的栏架、路口的待转、油表的红线一样让人警惕,甚至会琢磨在停在原地和碰碰运气之间二选一。
谁都无法断定下一个被优化的是不是自己,谁也不会觉得放弃十几年的经验换个赛道更容易。
无论男女,这就是许多35+打工人正在遭遇的难题。35+的职场人还能去哪里?其实选择未必少...

01 拾起热爱,回归校园
打卡加班挨骂背锅的打工生活,哪有纵情投身知识海洋香。
即便未来需要重回职场,高学历、双学位也能给简历增增光。所以很多打工人离职之后,第一个涌上心头的念头就是出国留学。
搜索“35岁 留学”,社交媒体上有大把案例可供参考。有的人从小心怀看世界的梦想,有的人一直无法挣脱家人的期望,有的人阴差阳错没有进入热爱的行当,有的人单纯觉得远离七大姑八大姨的生活更爽……

理由千千万万种,结局都是飞向异国他乡,以留学开始人生下半场。
留学的好处,那可太多了。 如果你想要重回学校学习,留学要比考研顺滑得多。只要不是非上G5藤校,只要申请工作做好、语言成绩过关,拿offer的成功率就非常高。
如果是想转行,以留学作为跳板接触新业态新工作也很恰当。有的朋友当了几年程序员,发现自己其实热爱大自然,这种情况就很适合结合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爱好选择留学专业,并过度到新的行业去。

但留学不是解决职场年龄歧视的万能灵药,毕竟,留学的快乐是暂时的,毕业之后还是要回到赚钱等退休的轨道。
也不是每个35+的职场人都能说走就走,终究是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同样重要。
是不是要留学,决定权还是在自己手里。不过许多大龄留学的朋友反映,告别了没完没了的无效办公和精神内耗,重回校园的打工人笑容灿烂了,精神富裕了,人生又值得了,前途又光明了。
02 考编考证,自立自强
35+职场人,除了考虑留学,还在努力考证。
最近几年,中年考证热一直热度不减,反正职业现状得不到继续成长, 索性激励自己考个证来抚慰自己的焦虑和恐慌。
决定考证以来,许多职场人每天灌下的全是自立自强的鸡汤,进取精神恍惚间梦回高考前100天,白天上班搬砖,晚上挑灯夜战。注册会计师、期货分析师、建造师、设备监理师…… 考证范围之广,只能说助力每个梦想。
考证的职场人,大多是为了对冲职业风险。多一份证书就是多一份选择,哪怕证没到手,如果运营得当,兴许也能做个学习博主接接推广。

对于一些料理好家庭和子女重回职场的女性来说,考证像是一种逼不得已的选择。她们在年龄和性别的双重夹击之下,相对来说更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也因此更倾向于把考证当作破局的关键。
任何一种形式的奋斗和努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尽管积极求变的考证人苦读刷题的身影“倔强又绚丽”,但考证对于职业提升有多少收益仍然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我们见过太多急匆匆把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等各种证收入囊中的案例,到头来可能证书带来的改善并不能让人满意。
说到底,如果对考证的收益抱有预期,还是应该做好职业规划理性入局。越是经历丰富,越不应该盲目,越是感到焦虑,越应该理智投资。考证,应该成为抵御风险的港湾,而不是大海捞针的努力。

03 逃离一线,拒绝被卷
人到了一定年纪,做事风格确实会从求变向求稳发生一些转移,比如从北上广深乘风破浪,去到其它地方披荆斩棘。
35+的一线城市打工人面临的最大的打击,大概就是买不起的房子或还不动的房贷了。与其在一线城市守候撬不动的杠杆,不如带着经验、技术和存款逃离北上广。
喜欢闲适生活的搬去成都,对不动产有些执念的考虑鹤岗,不拘泥于大都市的繁华,到处走走看看也是一种人间理想。

离开一线城市之后,有人用一份平常的工作换来满身生活气息,有人实现了年少时开店的简单愿望,有人在扎根在风光如画的地方,头一次开始期待每天早上起床。
离开一线城市的生活,确实多了很多惬意,少了很多内卷,但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毕竟很多行业在其它城市发展空间有限,尽管只是换了一座城市,却可能直接触碰到职业生涯的天花板。稳定但没有什么成长的工作,是简历上不容置喙的短板。

35岁危机,确实在职场中普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35岁之后就只能等待被淘汰。
人不可能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着,与其对即将到来的职业危机感到焦虑,不如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提升能力储备去应对职场的风险,在危机真正来临的时候,用自己的能力去度过难关。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思路打开,年龄不过数字而已;能力够强,游戏只是重新读档。

图/家族游戏
祝愿大家都可以拥有不焦虑不迷茫的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