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没有人可以“稳赢”

深视新闻
7月19日,2000多万深圳人收到了一封特别的倡议书——《致全体市民的倡议书:让我们一起彰显深圳“文明范儿”》(点击阅读)。
说到文明,深圳众多荣誉加身,早在2005年,就被评选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之一,这是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至今已连续六次荣膺该称号,去年年度测评排名更是上升至全国第二;去年,深圳还被列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抛开这些光环,深圳市民也对“文明”这一城市名片深有感触:疫情期间的“邻聚力”,社区街边闪亮的“志愿红”;早餐铺困境的及时解决;快递小哥的暖心驿站……都成为这座城市文明的温暖底色。
从叠加的荣誉光环,到市民自发的情感认同,这一切是否已经说明,深圳对于即将在明年评选出的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已是“十拿九稳”?
对标典范仍需“提档升级”
就像一场基础考试又多了加试考卷。文明典范城市与此前的文明城市相比,更具有标杆性、示范性、稀缺性,这也意味着测评体系的整体要求,相比文明城市有质的提升,考察的要求更高、范围更广。
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圳要想获评文明典范城市,还面临很多挑战和变化。在更高要求的测评体系下,“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况且深圳要以先行示范区的标准,打造文明新高峰,还需要拿出更多硬招实招,解决更多深层次问题。
包括长期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包括新形势、新挑战下面临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因时因势来应对和解决,才能让城市文明不断“提档升级”。
因此,在全国各城市都在竞相角逐的情况下,深圳不可能是“稳赢”或“躺赢”,而是在现有的条件、荣誉延续之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当然,深圳的基础实力仍是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底气所在。三个有利条件:基础,机制和时机。
除了六度获评文明城市以外,深圳还获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率先出台《文明行为条例》;成为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深圳设计周”等文化品牌享誉海内外……
良好的基础、完善的机制,为深圳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双区”建设、“双改”示范、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系列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也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实现“共赢”才是应有之义
7月18日,深圳特别召开推进会:《以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 全力争创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点击阅读)。
这次推进会相当于“全市大动员”,对于深圳先行示范区来说,文明典范城市不是加试题,而是必答题,是一份需要由深圳人共同书写的“升级版”的“城市考卷”。这与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使命责任深度契合。
使命在肩,争创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对于深圳来说不容易,也并非功利。

简单来说,不是为了“赢”而“赢”。以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率先在全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模式和成功经验,实现城市“共赢”才是应有之义。包括示范引领珠三角全国文明城市群提档升级、粤东粤西粤北文明创建提质扩面。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也将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成为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力支撑。
最终目的是要让群众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品质高水平改善,以高水平城市建设推动高水平文明创建。

高水平城市建设,在于城市治理的精度:准、细、常。
“准”始终是围绕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一解决好。
“细”是既照顾“面子”,也不忘“里子”,城市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不仅是聚焦成片的景观大道、繁华的商业区、高耸入云的楼宇,在背街小巷、农贸市场、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等“里子”中,也是城市文明答卷不可或缺的一环。
“常”是指让文明创建在常态化的制度建设、责任建设和民生投入中彰显威力。深圳已经将文明城市创建,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盘子”统筹推进。2000万深圳人,也正在日常生活中,将文明始于心、践于行。

争创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全国多座城市都在发力,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需要不断地提气,持续地完善,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当时代需求与人民需求都在动态变化时,没有哪一座城市可以“稳赢”。
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座文明之城正奋力描绘城市文明新画卷。

评论员 / 李天南
海报制作 / 李艺雯
封面设计 / 张钰婕 蒙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