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章

如何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城市”?

安邦咨询

关注

​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乏各种概念的创造和追求。既有综合的世界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宜居城市,也有专项的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公园城市……。然而,在中国高速城镇化过后,是否有人想过,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城市”。

这是安邦智库(ANBOUND)创始人陈功谈论“后土地经济”与城市化发展时提到的一个概念。“正常”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符合一般的情况、规律或习惯。不特殊、无缺陷,合于一般常规。然而,反观现在国内的某些城市,缺陷太多,从日常的高峰拥堵寸步难行,到雨季的城市看海,再到疫情的抢菜断供,一切似乎都已经变得不正常了。

“正常的城市”至少应该无论在常态还是突发情况下,城市的核心功能都可以正常运转,即使有外部冲击,在短暂的调整后也能马上恢复,人们基本的生产生活不会受到影响。而城市无论在何种状态下都能够正常运行的关键在于城市的复杂度够高,复杂度的一个体现就是城市中保留着多种生产生活方式。作为城市研究学者的陈功表示,西方发明了邮件,却保留了有效的邮政;发明了信用卡,却保留了支票;发明了电商,却想方设法保留了街道商业……为什么?因为正常的城市,用得着,城市不能走向单一,走向极端,城市需要保留多种生产生活方式。

​街道作为日常生活发生的主要城市界面,是各类社会活动开展的场所。居民、游客、灵活就业人员、乡村从业者、手艺工作者等以多元化形式参与和使用城市的街道。这种聚集多种商业类型的街道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日常,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户外活动空间、生活服务便利,也极大地提高了城市活力。然而,随着电商的发展,以及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暴露出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过度依赖电商,城市商业活动变得单一,城市也普遍缺少统一高效的生活物资配送终端体系。

针对这种情况,陈功先生表示,疫情当中的物资问题,实际是一个城市发展政策的问题。城市的街道商业,不仅给城市带来活力,更具有灾备的效应和作用,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即便几户人家的小巷,商店也有余粮存在那里。城市过度依赖大型shopping mall以及电商会让城市非常脆弱,缺少冗余度。大城市中的众多的人口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如果全压在一个从“物资”降格为“物流”的概念中,城市会变得缺乏韧性。

​在日本,城市中的街边小店很多,尤其是关于生活日常用品的便利店居多,街上很少有大型商超。繁荣的街道、丛生的小商店对于城市来说,是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极为重要却常常被忽略。最后一公里的城市运行保供,需要街道小商业等毛细血管。

一位日本经济学家与中国经济学家交流,先是谦虚地说,中国的电商发展实在了不起,不过日本学不了。为什么学不了?日本学者表示,不是技术问题,因为日本人不愿意放弃逛街的乐趣,不愿把街道的繁荣和有趣,让给送货的骑手。街道不只是交通,还是休闲娱乐的场所。城市发展理念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城市商业和城市形态。

另外,日本是一个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形成了一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善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综合性灾害对策体系。在生活物资配送终端方面,日本将便利店纳入“指定公共机关”,充分发挥便利店服务半径小、网点密度高、营业时间长、管理规范等优势,在基本生活物资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日本东京有超过6900家便利店,大阪府、神奈川县、爱知县店铺数超过3000家;从人口服务水平看,日本全国平均每个便利店服务超过2400人。

众多便利店,在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便利店营业时间长,可以应对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

日本便利店,尤其是被列入“指定公共机关”的 7-11、全家、罗森品牌便利店,大部分都是24小时营业,对于应对灾害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很有必要。

二、便利店自身库存可满足灾后初期的物资供应

便利店自身库存可满足灾后初期的物资供应。根据日本救灾经验,由于政府储备有限、交通线路中断等原因,公共救济物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灾民手中,所以在灾害初期,食物等生活物资供应主要依靠自助方式,便利店已经成为日本居民灾后获取生活物资的主要渠道,便利店也有计划地增加食物等生活物资储备量,以应对紧急情况。

三、便利店可以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和应急救援

便利店可以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和应急救援。日本便利店在社区范围可以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同时凭借自身与政府等机构的数据端口发挥救助中心的作用。

四、便利店可以发挥自身物流优势,快速补充生活物资

大规模灾害发生后,食物等库存物资将很快耗尽 。便利店作为日本指定公共机关,可以实现在灾情信息、交通信息、救援信息方面与政府的互通,快速调拨周边货源,保障应急物资快速运输和精准供应。

五、便利店灾后开店恢复营业速度较快,作为灾后救援设施体现出较高的韧性。

可以看出,日本便利店不仅满足了居民日常购物的便利性需求,还在灾后救援中承担了重要任务,很好地兼顾了平时使用和紧急使用,实现了社区商业设施网络与生活物资应急配送终端网络的融合。

而与日本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便利店灾后救援网络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和商业布局规划主要关注大型、中型商业设施,居住区级(或15分钟、10 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中心的布局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引起重视(点击《“15分钟城市”——社区作为城市中心的探索》查看更多),对5分钟生活圈和居住街坊的社区商业网点考虑不周,设施密度和均衡度普遍存在问题。我国大多城市过度依赖电商配送体系,各类街道商业门店的发展得不到明显的政策支持,水平参差不齐。

对此,城市管理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可以基于战时思维,考虑将部分便利店纳入应急服务设施管理,建立平战结合、政企合作的基层生活物资应急配送终端体系。在灾情、疫情发生后,可以充分利用连锁优势和专业力量调拨、运输、配送物资,在响应速度、运输速度、分发速度上具有明显优势。

可以基于人口分布规划街坊尺度、布局均衡的便利店网络,以使便利店可以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向社区居民提供生活物资和各种服务。

可以制定扶持政策,引导便利店均衡分布。市场自发形成的便利店布局通常是不均衡的,而政府主导建设配送终端往往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实现便利店物资配送终端的功能,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其均衡发展。

本文来自安邦智库(ANBOUND)城市问题研究团队。具体来说,一个“正常的城市”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韧性的城市,欢迎登录安邦微信服务号及安邦简报官方网站阅读近期发布的「战略观察 」研究报告——《正常的城市才是有韧性的城市》(2022/7/12),安邦城市问题研究中心帮您找到答案。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