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章

曾经武汉满大街都可见的报刊亭,为何逐渐消失了?

今日武汉

关注

武汉之大,大在城市规模,也大在基础建设,特别是城市相关的功能分区,基建设施日趋完善和成熟。随着城市发展加快,其中有一些被大众所熟知的公共服务设施被更替,被替代,变成另一种样子,这里面有科技进步因素,也有大众观念转变的因素。比如曾经在武汉城区就有一种特殊小卖部,它无需门面,遍布街头,几十年只卖一种东西;但随着时代变化,这样的小卖部越来越少,几乎绝迹,所剩不多的也纷纷改造升级,赋予了很多亮眼功能,这个特殊小卖部就是报刊亭。

最特殊小卖部:无需门面,专营这种商品。说起小卖部,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传统的矮房子,拥挤的小门面,买个东西挤来挤去,体验非常差。但在曾经的武汉街头,却到处分布着这样的小卖部:它由一次性刚才和复合材料搭建而成,随处可安装,不占用建筑门面,且这样的小卖部专门经营一种商品——报刊,它就是报刊亭。具体来说,报刊亭不只是在武汉特殊,在全国其他城市都是如此,它建在繁华的街道上(一般是公交站附近),面积非常小,通常只能够容纳1-2个人,其余的地方全部摆满各种报刊。上下班的人,每每路过,花个一两块钱买份报刊,成为那个年代获取新闻资讯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曾经遍布街头如今所剩无几。武汉城区内的报刊亭数量,没有具体数字,但用遍布街头形容也一点不夸张。在移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里,纸媒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纸媒的汇聚地,无疑是报刊亭。报刊亭里的囊括了这座城市里所有的纸媒,第一梯队自然是新闻资讯类的报纸和杂志,其次是各种主题类刊物等,为了最大限度冲刺发行量,报刊亭便疯狂扩建,加上本来成本就低,因而扩张速度惊人。也确实,那个年代,报刊亭的利润也十分可观。不料,随着时代发展,通信科技进步,纸媒式微,直接导致报刊亭急剧减少,到如今,武汉城区已经很少见到有专门的报刊亭了。

改造升级之后提供的服务太贴心。几十年来,武汉城区的报刊亭确实减少了,但并未完全绝迹,究其原因,在于报刊亭改造升级,增加了其他功能和商业属性。除了销售传统的所剩不多的品牌报刊,增加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却非常有需求的功能,比如,一些报刊亭开始营业起热食小吃等,味道还不错;也有一些报刊亭提供充值服务、租赁服务等等。这些业务功能更像是一个服务商,是生活信息分类的指导商,让人意外。

相比新城区,报刊亭的新旧转变在武汉的老城区里更加明显,尤其是在城市的一环线、二环线内,新旧报刊亭还出现了并立的局面。一来,旧的报刊亭大多已经达到了使用寿命极限,必须拆除;二来,新的报刊亭运营还是热度有限,导致很多空置的报刊亭出现。在最近几年,报刊亭的增速明显放慢,并且其位置越来越和公交站台统一起来,算是资源的有效组合。最近几年在武汉游历的比较多,除了老城区如青山街头,还有一定量的报刊亭,其他城区街头已经很难看到报刊亭。

来源网络侵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