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章

2022最美科技工作者丨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推荐候选人——蔡韬

中科科家

关注

2022年3月,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陆续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近日,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宣传专题已在中国科协官网、科协网上会史馆、科技工作者之家网站正式上线。聚焦各地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情况,我们将为大家陆续推送全国学会、地方科协推荐候选人的风采事迹。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力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蔡韬,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二氧化碳转化与淀粉人工合成研究。曾获“2021中国科技的青年力量”和“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21年9月23日对于蔡韬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国科学院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宣告我国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全合成。这项成果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有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作为该项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蔡韬内心百感交集,6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执着奋斗,终于将他们心中的淀粉“蓝”图付诸实践。 

跳出“舒适圈”

敢为人先争做攻关先锋队员 

2012年,蔡韬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2015 年,研究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改革举措,打破了以传统课题组为单元的科研组织模式,成立了总体研究部,根据项目研究需求进行人才布局。这种开放、集成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是新生事物,日后如何发展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很多科研人员望而却步。

此时的蔡韬刚刚30出头,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他思虑再三,加入到总体研究部就意味着打破自己原有的“舒适圈”,一切从头开始、一切听从指挥,但是他深知不同团队聚在一起,为一件事、一个目标、一个任务共同努力,协同攻关,这才是建制化的“国家队”应有的优势和担当。虽然心中仍有忐忑,但他毅然加入了这个崭新的团队,成为研究所体制机制创新的先锋队员。 

肩扛“国家责”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冲在前

同年,研究所正式向“二氧化碳到淀粉人工合成”这一国家重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问题发起 “进攻”。围绕淀粉人工合成的核心任务,总体研究部联合10余个研究组形成攻关团队,试着解析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科学密码”。接到这个任务,蔡韬感到不可思议,“凭空制造?这可能吗?”作为有着丰富跨学科研究经验的科研人员,对于这个选题心里也十分没底。

当他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若这个科学设想能实现,将废气二氧化碳通过工业化的方式高效转化为粮食的重要组分淀粉,既能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又能促进二氧化碳减排。蔡韬无比确定,国家的需要就是他要做的事。

甘坐“冷板凳”

心无旁骛勇闯科研“无人区”

虽然向科学进军的道路布满荆棘,但始终有一批人静心笃志、甘之如饴。从33岁到39岁,蔡韬和团队的伙伴们心无旁骛,在实验室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没有成功案例可参考,一切从0开始。

相较于复杂自然淀粉合成过程,蔡韬和团队提出了化学-生物耦合的淀粉合成 新思路,从头设计了11步反应的淀粉合成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他们6年没有发过一篇文章,只有堆起来和办公桌一样高的实验记录本记录着他们2000多个艰辛的日夜。蔡韬坦言,实验最艰难的时期,自己也曾有过动摇和彷徨,甚至绝望。最终,坚持成就了他们的梦想,“冷板凳”也有坐热的时候。

2018年7月24日,他们在实验室里欣喜地见到了耀眼的“淀粉蓝”,在又一个科学研究的“无人区”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脚印。随后3年的工作,他们把淀粉生产强度提高了136倍,速率和能效超越了玉米等农作物,使得工业化车间制造淀粉成为可能。该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得到国内外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是“典型的0到1原创性突破”。该成果先后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两院院士评选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等系列评选。

来源: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人才中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