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章的“一键双发”背后,写作者正穿过三个时代

摩登中产
我内容创作的起点,在北京左家庄一栋灰白小楼内,我曾希望能终老于此。
那里曾是《京华时报》编辑部所在地。年轻的我们,从这里出发,风尘仆仆,奔走天涯,那些内容存储在录音笔中,记录在采访本上,最后敲进电脑,传至印厂,印上报纸,天亮摆进一个又一个墨绿色的报亭中。有时,那些内容会被新浪新闻头条转载,影响力便不再限于一座城池,点击量常以百万或千万计。
变革发生于2009年,那一年微博诞生,新媒体的帷幕由此拉开。人人都可是创作者,人人也都是传播者,一个段子、一份感悟、一篇长文,像火炬般被接力传递,最后爆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那是新媒体的“荒莽时代”,内容虽原始粗糙,但创作者热情高涨。荒莽时代最大的特性是“抹去边界”,内容创作不再由专业机构专属,每个人都可生产自己的内容。
微博之后,公众号、头条号等平台相继诞生,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新媒体内容创作也进入“流量时代”。在微博,通过算法和社交双重加持,原创内容可快速展示给庞大的兴趣群体。“流量时代”最大的特性是“精准触达”,创作者可快速找到属于自己的读者,原创内容也能黏合起对其感兴趣的人。也正因精准触达,新媒体商业价值不断提升,创作者可因此获利。
此后多年星流云转,新媒体内容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日常。而随着人们阅读审美不断提升,新媒体也从“流量时代”进入“质量时代”,流量红利消失,粗糙内容淘汰,优质长文更受欢迎,影响力和留存度也更强。“质量时代”最大特性是回归专业。我眷恋的报纸早已成京华烟云,但许多当年同事仍活跃在内容一线,多年职业化的训练助力他们持续创作专业的内容。同样向专业向进化的还有内容平台。以微博为例,微博头条文章今年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新编辑器打通了移动端和PC端,添加了错词检测、热搜卡片、作者卡片等多个便捷工具,用技术手段提升创作者效率。
而在技术之外,微博新的头条文章还打通了“头条文章”和“新浪看点”双端,原创内容可“一键双发”,在微博和新浪新闻双平台同时展示,并获得涨粉、博文打赏等深度扶持。后续的单篇付费、效果广告等丰富变现路径,将带来多元价值变现,持续赋能内容创作者。查询新浪5月公开数据可知,改版后,微博日均活跃长文创作者相较改版之前增幅60%,日均长文发布量增幅130%,长文在微博平台每日曝光量高达15亿次。
这是一场符合趋势的进化,从内容创作者,到平台分发,再到价值变现,新媒体正向更专业方向不断演变,将沉淀出内容新生态。
几天前夜晚骑行,我路过了报社小楼,小楼内早无灯火。楼下休憩时,新媒体平台不断弹窗推送,故事正以新的方式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