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停贷事件有了新说法……

地产知识橘

大家都知道,始于上周的断供风波,最后基本全网404了。
不过还好,舆论的各方终于开始回应了。
从周四中午开始,先是包括六大国有银行在内的10家银行不约而同地站出来回应,说断供这事儿涉及的规模较小,总体风险可控。
然后,当晚,银保监会出来定调了——

在强调“房住不炒”的方针下,要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参与风险处置。
随后,各大房企纷纷借助媒体之口表态,称涉及停工风险的楼盘项目已经逐渐迎来复工的消息。
到了昨晚,银保监会又一次通过官媒发话了——
这次,不但强调要“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还要求银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主动参与合理解决资金硬缺口的方案研究”。
是的,这里提到一个词:硬缺口。
遍布全国的烂尾楼,啊,不,停工项目要想真的全面盘活,“硬缺口”到底有多大,以及,这个缺口,到底会怎么来填呢?

我们先粗略估算一下,这轮停贷危机背后,对应了多少停工项目。
据之前流传出来的光大银行交流纪要显示,目前出险房企保交楼的套数约为600—800万套。
如果以每套房源120平米的面积,还剩60%—70%的待施工进度来计算,那么,停工待建的面积为4.32—6.72亿平——
这个数字,也与前不久广发地产统计的5亿平停工面积较为接近。
那么,这又对应了多大的资金缺口呢?
用停工待建的面积乘以2021年末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公布的2174元/平的平均建安成本(我们取多层、小高层、高层的三者均值)……

最后,可以推算出来——
如今,国内房企要想做到“保交楼”,资金窟窿大概是9393亿—1.46万亿元。
毕竟,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光是恒大一家开发商要把37个河南当地的项目全部开发完,都要再往里投入423亿元——
但是,恒大在河南监管账户里面的钱,只有25亿,不到待投入的二十分之一。
怎么把钱掰开来弄,都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全国这超万亿的资金窟窿,又是啥概念呢?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
今年第一季度,央行新增的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也不过7790亿元。

用大白话来说,要填上这个资金缺口,至少需要央行洋洋洒洒地,对房地产行业定向再放三个月到半年时间的大水。

从银保监会最新的表态中,我没有明显感觉到针对房地产行业有大量定向放水的意思。
那么,该怎么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参与停工项目的风险处置”呢?
我们推测,首先还是尽量在企业层面解决问题。
毕竟,昨晚的表态,一开头就是“银行保险机构应……配合压实企业、股东等相关各方责任”。
也就是说,责任还主要是企业和股东的。
那么,可以再好好压一压大股东,看看能不能薅些羊毛出来。
实在不行,就引入合作企业联合开发。
这个企业,可以是优质的国企央企,也可以是新入场的资产管理公司。
其实,早在去年底今年初,有关部门就为央国企和爆雷房企“牵桥搭线”,甚至还授予了优质开发商不少的收并购贷额度。
奈何,就像此前我们在《爆雷房企自救路上的大BUG》所写的那般——
或许是国央企觉得账算不过来,从如今的收成来看,就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当然,前不久,我们也屡屡看到信托公司为了兑付产品,被迫下场接盘,成为开发商的身影。
以后,在相关出台政策的支持下,房企+资产管理公司的风险化解模式,也许会慢慢普及开来。
其次,是银行出点血,随后……打包成理财产品卖给投资者。
毕竟,昨晚银保监会也说了,银行需要“做好具备条件的信贷投放“,那什么是”具备条件“呢?还是有很多解释的空间的。
但银行不是慈善家,不可能平白无故填这么大的资金窟窿,如果真的必须出钱,那……
大可以把贷款项目打包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转卖给投资者,做做差价嘛。
如此这般,就把一个很大的风险,平摊到了大部分人身上。
未来各地方发行的城投债,搞不好也会这么操作。
最后,如果实在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能向业主伸手要钱,众筹保交楼。
嗯……这届的业主,真可谓是史上最难的业主了。
如今,买房这件事已经成为了360度全方位考察的技术活——
购房者不但要对开发商、地段、产品烂熟于心,万一资金链断裂后,遇上一个直接摆烂的开发商,也已经有不少购房者被要求众筹的先例了,还美其名曰“与项目共克时艰,度过难关”。
我甚至还看到了这样一个已经被包浆了的段子——

段子看上去有点好笑,但悲伤的是,我知道好几个项目,购房者为了自救,是真的去工地搬了砖的。

当然,让金融机构借钱给开发商,扶持停工项目复工复产,这样操作事实上还是有不少风险点。
比如,开发商头顶巨额债务,拿到银行的钱后,怎么避免被执行走?
或者,会不会被房企拿去还其他借款?
又比如,房子建起来后,没卖出去的商铺、房子、车位要怎么分配?怎么变卖偿还金融机构的钱?
所以,此时必须要有一个制度设计,保障各方资金的安全——
借出去的钱,必须花在该花的地方上,也必须最大程度地拿回来。
近日,西安最新发布的关于延期交房增量问题的几点举措,就是一个好的开头——

虽然从某种程度来看,房企的资金被卡得更死了,但“一项目一档案”、“加强财务核对”等政策,还是有值得对外推广和深化拓展的空间。
最后,还想多说几句。
此前,在美国,银行把房贷发放给购房者后,有专门的金融机构收这类“欠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
随后,两房创新性地做了一次金融创新,把房屋贷款合同变成理财产品,卖给有钱的投行、保险和基金公司,赚取差价。
但后来,由于买房的人还不起钱,这本来共赢的游戏,就玩不下去了,最后,爆发了此后的次贷危机。
前车之鉴,不得不防。
前两天,央行原行长谈了对当前楼市困境的看法,是这么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