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日报】第1437期 | 20220717 星期日

脑科学世界
7.17 脑科学日报| Nat Comm:哺乳动物生物钟调控新机制


杏仁核科技服务平台
服务全球华人脑科学工作者
公众号
科 学 时 讯
1,Nat Comm:科学家揭示哺乳动物生物钟调控新机制
来源:BioArt

生物钟是机体为应对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用来适应太阳朝升夕落的光周期的一种自身稳态调节系统。在生物钟的分子反馈通路中,PER是第一个被克隆到的生物钟核心基因(Period)。在时钟蛋白中,PER的丰度及磷酸化具有最强大的昼夜节律及决定了生物钟周期的长短。而决定PER具有这一主导功能的,一直认为是CKI激酶对PER的级联磷酸化修饰及由此导致的PER降解和浓度改变。近日,苏州大学徐璎课题组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刘一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该文揭示了PER2蛋白在生物钟调控方面具有独立于磷酸化修饰和剂量依赖维度的双重调控机制,即当CKI对PER的关键调控功能丢失,导致PER的修饰调节和剂量变化均丧失时,PER依然能在非修饰态维持部分基本生物钟调控功能,从而揭示了PER的双重调控机制。
阅读链接:Nat Comm:科学家揭示哺乳动物生物钟调控新机制
2,CR:苏州大学郑慧/徐兴顺发现抑郁症患者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更高的潜在机理
来源:iNature

最近的报告表明,抑郁症患者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更高。然而,抑郁症如何影响抗病毒先天免疫信号仍然未知。近日,苏州大学郑慧及徐兴顺共同通讯在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重度抑郁症(MDD)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巨噬细胞中Abelson辅助整合位点1(AHI1)的表达减少,这导致抗病毒免疫反应减弱。抑郁症相关的精氨酸加压素(AVP)诱导巨噬细胞中AHI1的减少。从机制上讲,AHI1招募OTUD1去泛素化和稳定Tyk2,而AHI1的减少会下调MDD患者和抑郁模型小鼠巨噬细胞中的Tyk2和IFN-I信号活性。该研究促进了对抑郁症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功能障碍信号机制的理解,并揭示了美普他酚作为抑郁症患者抗病毒先天免疫的增强剂。
阅读链接:CR:苏州大学郑慧/徐兴顺发现抑郁症患者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更高的潜在机理
3,打死蚊子的时候,蚊子会痛吗?
来源:学术经纬

去除果蝇的肢体后,它能产生许多伤害感受影响后的行为
应该没有人会关心蚊子在重击之下会不会痛,好像也没有必要。如果放大到整个昆虫领域的话,除了蚊子,我们也几乎会认为昆虫应该感受不到什么刺激,完全是依赖本能操控的生物。但昆虫又总是能够展现出迷人的行为,这提示我们,昆虫可能也具有复杂的感知处理能力。近日《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的一项综述研究通过收集和整理过往众多证据表明,昆虫是可以感受到疼痛的。果蝇在人为地去除一条腿之后,就能够展现出慢性疼痛的表现。尽管昆虫缺乏能够下调疼痛感的阿片受体,但是它们在遇到创伤性事件的时候会释放一些其他的蛋白质来实现类似的作用。
阅读链接:打死蚊子的时候,蚊子会痛吗?
4,EMBO Rep:杜文静团队研究发现SIRT5的泛素化降解在炎症反应中的调控作用
来源:BioArtMED

巨噬细胞被认为是炎症反应的关键媒介。SIRT5是一种线粒体NAD+依赖的赖氨酸脱乙酰酶,通过调控不同的代谢酶修饰在代谢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SIRT5本身是如何被调节的,以及SIRT5在炎症中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杜文静教授在EMBO Reports 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发现TRIM21作为一个E3连接酶直接与SIRT5结合,并通过K48连接泛素化促进SIRT5的降解。该项研究结果显示,LPS刺激改变了TRIM21-SIRT5相互作用的平衡,使SIRT5降解,从而有利于巨噬细胞中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阅读链接:EMBO Rep:杜文静团队研究发现SIRT5的泛素化降解在炎症反应中的调控作用
5,Cell:未经治疗的人黑色素瘤颅内和颅外转移图谱
来源:BioArtMED

黑色素瘤颅内转移在恶性肿瘤颅内转移中占据第三位。之前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恶性肿瘤颅内转移方面,这很可能说明人黑色素瘤颅内转移与其他恶性肿瘤在基因型、表型以及肿瘤微环境上存在差异。近日,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Benjamin Izar研究组在Cell 上发表文章,通过多组学单细胞图谱的方法,研究了人黑色素瘤颅内和颅外转移的具体情况。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发现,黑色素瘤颅内转移要比颅外转移基因组变化更大,这说明黑色素瘤颅内转移情况下基因组更加不稳定。黑色素瘤颅内转移的肿瘤细胞表现出神经元样表型,这一表型很可能有助于恶性肿瘤颅内转移。
6,Nucl Med Biol:放射性标记全面揭示胞外囊泡的不同给药途径在小鼠、大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上时空分布
来源:外泌体之家
细胞外囊泡(EV)作为多种治疗药物的递送载体,因其在重要的天然细胞间通讯系统中的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日,一篇研究报道了一个平台,允许设计、生产和在体内研究具有特定特性(药物或向性调节剂)的人类EV。该研究对多种哺乳动物物种中经过稳健且可重复标记的工程 EV 的命运进行了全面评估。观察到体内分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取决于给药途径,从而深入了解携带治疗有效载荷的工程EV的潜在靶向机会。
阅读连接:Nucl Med Biol:放射性标记全面揭示胞外囊泡的不同给药途径在小鼠、大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上时空分布
7,IEEE子刊:发文阐述基于脑影像的个体化预测模型的可解释性方法策略
来源:北师大脑与认知科学

基于脑影像的个体化预测模型的三种可解释性方法总结
近年来,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和多模态脑影像数据的个体行为预测已成为脑发育和脑疾病研究中探究个体水平差异的有力手段。然而许多研究往往以预测精度作为判断其模型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却在较大程度上忽视了模型的可解释性问题,导致无法精准定位对特定行为表征具有预测性的脑区、环路以及潜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隋婧课题组对近十年共326篇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提炼,总结归纳了三类预测模型的常用可解释性方法,并深入探讨了其优缺点及应用场景。该研究发表在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上。
阅读链接:IEEE子刊:发文阐述基于脑影像的个体化预测模型的可解释性方法策略
8,好与坏的世界里也有NO.1?——善恶人格之特质差序
来源:心理学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品行和能力进行感知,并对其形成整体印象,这个过程中道德类特质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是最强的。我们通常以“善恶”论人,善恶是否同等重要呢?人们是否会对善恶品质有所权衡?
近日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一篇研究发现,人们在对善恶思考时倾向于将善放在首位。所谓差序,即重要性不同。虽然都是善,利他奉献、仁爱友善和包容大度、尽责诚信给人们带来帮助的保障性是依次增强的;恶的差序性遵循伤害性原则,虚假伪善、背信弃义和污蔑陷害、凶恶残忍带来的伤害程度是逐渐增加的。
阅读链接:
审校:Simon
题图:摄图网
前 文 阅 读
7.16 脑科学日报| Nature子刊 :晒太阳会刺激男性食欲并导致长胖
7.15 脑科学日报| 新研究开发出靶向菌肠脑轴的新型减肥多肽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