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7月18日 · 第二黄埔——庐山军官训练团

-冯晓晖-


1933年7月18日,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一期开学。
地点: | 星子 | 类别: | 军事 |

1933年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一期开学典礼 图源:《庐山训练纪实》
1933年7月18日,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一期开学。蒋介石在开学典礼上作《庐山训练之意义与革命前途的演说》,称这次训练关系革命的成败,党国的存亡。
庐山军官训练团每期两周,调集各地、各军军官,施以政治、军事训练。其主要课程有《剿匪要诀》、《剿匪部队训练要旨》、《战时政治工作》等。并灌输“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教育。该团还从事收买、分化地方军阀军官的工作,聘请了以赛克特为首的德国军事顾问团为指导,并请意大利、美国的军事人员作教官。
训练团计划至10月第五次“围剿”开始前完成三期,调训军官7500余名。
资料来源:人民网

在国民党军事教育与培训历史上,黄埔军校当然是第一号,这所军校自1924年在广州开办,至今仍在台湾延续。此外,1930年代,蒋介石还开办过面向军官的短期训练团,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庐山军官训练团。其规模之大,训练军官人数之多,在此前此后从未有过。
庐山军官训练团合计开设了三个年度,分别是1933年、1934年和1937年,每年约三期,训练军官多达2.5万人。国民党军队的大多数将、校级军官,都曾在庐山受训,老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军官们佩戴的刻有“成功成仁”的中正剑,就是在训练团第一期毕业时开始颁发的。

中正剑 图源:搜狗百科
第一期庐山军官训练团开设目的是为了“剿共”。经过接连四次对红军“围剿”的失败,蒋介石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总结,提出了两个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一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通过强制推广保甲制以隔离红军与百姓的关系(见《历史上的今天 · 5月28日 · 民国的保甲制度》),在经济上封锁苏区。其二是采用堡垒政策,按照德国顾问提出的步步为营、稳步推进的新战术,不与红军打游击。
但蒋介石面临着自己的军队纪律松弛、军心涣散、技战术水平过低的现状,新战术难以贯彻实施,因此他决定在庐山开设针对中下级军官的短期训练营,以从政治上、军事技能上提高军队的整体素养。
他选择在庐山,一方面因为牯岭是国民政府夏都,九江、南昌是“剿匪”总部,军队聚集、交通便利。另一方面,培训的技战术主要是山地作战、步炮协同、堡垒修筑等项目,也必须选择山区为训练营地。
为此,他在庐山亲自选址两处,一处是牯岭东谷别墅区旁的一片谷底,在这里修建大礼堂、图书馆和宿舍楼(今庐山三大建筑),作为面向高级军官的培训场所,他责成江西省主席迅速筹办。另一处在五老峰脚下的海会寺下面的一片山坡,作为中下级军官的训练营地。

庐山海会寺 笔者摄于2022年5月
1933年6月25日,蒋介石颁布手令创建军官训练团,责成南昌行辕选调参加“剿共”的各级军官,从7月起分三期轮训,每期训练时间为14天,每期2500人,共计7500人。7月1日,训练团筹备处开始办公。7月3日,时任十八军军长的陈诚在“剿共”前线临川接获蒋介石的委任,出任庐山军官训练团团长。同时,蒋介石从各级军校抽调优秀的炮兵、工兵、射击、通信等教官,并聘请德国、意大利和美国军事顾问前来授课。此次训练营的全称为“中国国民党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官训练团”。
7月18日,训练团在庐山脚下举行了隆重的开营典礼,蒋介石站在石头堆上,发表了重要演说,近3000名军官、教官、军士身着戎装,昂首挺胸,聆听总司令训诫。

1937年7月18日,蒋介石在训练团开学典礼上训话 图源:《庐山训练纪实》
站在石头堆上是因为训练团的办学条件太简陋了。由于时间紧迫,营地又在距离九星公路两公里的山坡上,此处荆棘丛生,并无可通车的道路,在半个月内为近3000人准备生活设施和训练装备绝非易事。为此筹备处派出工兵部队和大批民工,实施高强度的施工作业。即便如此,也只能完成操场与射击场平整等工作,并搭建了一批授课用的竹木棚,以及数百个居住用的帐篷。在操场前,用石头垒砌了一个讲台。由于尚未通电,演讲只能靠吼,晚上点煤气灯照明。
条件虽然艰苦,除了外国军事顾问,蒋介石本人和中国教官们也都住在帐篷中,蒋介石为了表示同甘共苦,和学员一起啃黑面包。的确,“围剿”红军的山地作战,军官也不能谈享受,吃不了这种苦,训练还有什么意义?

训练营营地平面图 图源:《庐山训练纪实》
训练团的政治学习时间很长,蒋介石多次前来进行“精神训话”,在讲台上方,用竹竿子撑起巨幅的“服从统帅”四个大字,训练团的简易大门上,有他亲手题写的“军人魂”。学员毕业,将获赠《剿匪手册》、《剿匪部队训练要旨》,以及那把政治意义特别强烈的中正剑。
对将官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绝对信仰”、“绝对服从”统帅的忠君意识,是蒋介石开设军官训练团的重要目的。就是在这里,团长陈诚发明了对领袖“绝对信仰”的仪式化动作:凡在讲话、会议等正式场合中提到“蒋委员长”或“委座”时,军人必须起立立正,脚跟相碰。这种场景,在如今的影视中很常见。

训练营大门 图源:《庐山训练纪实》
军事项目主要由德国教官指导,训练团成员被分成多个连营,除了进行射击、工兵等战术技能训练外,还仿真“剿匪”实际地形,着重进行山地演习训练。
1933年7月至9月,海会寺军官训练团三期结束,共轮训中初级军事干部 7598人。与此同时,在庐山上开设了高级军官训练团,同样也是住帐篷,搞军训和洗脑。
1933年9月25日,对中央苏区的规模最大且采用全新战术的围剿行动展开,史称“第五次反围剿”,结果就不用说了。1934年,对训练结果相当满意的蒋介石又开设了第二期庐山军官训练团,培训军官8000余人,训练营的主题,由“剿共”改为抗日。由于受到日本人的反对,1935年的军官训练团改在四川峨眉山举行。1937年,改称为“暑假训练团”在海会寺举行,因“七七事变”,训练团只开设了两期,培训军官约7500人。

《蒋介石对军官训练团的掌控(1933 ~ 1945)》,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增刊
1938年夏,日军侵占九江,有“第二黄埔”之称的庐山军官训练营地被战火摧毁。
解放后,已成为废墟的训练团营地被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康复医院,医院搬走后曾做过国营庐山垦殖总厂的种兔厂。1958年,江西共大庐山分校在此开设,办学时间长达24年。在《历史上的今天 · 6月21日 ·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兴衰录》中,您可看到训练团原址现在的模样。

在原训练团讲堂上翻建的共大实验室 笔者摄于2022年5月
笔者对照当年的照片,认为上图的建筑应当是在原训练团讲堂基础上翻建的。1937年最后一次训练团开班时,训练营的条件改善了很多,房屋、礼堂等都是石制建筑,与庐山上的别墅采用相同的建筑工艺。1938年日军占领九江期间,训练营房屋基本被毁。
下图是1937年蒋介石在陈诚等人的陪同下巡视训练团时的照片。以笔者在现场的观察,从道路坡度和拍摄角度判断,照片后部的平房,与上图建筑位置相同。查营地地图,此处为训练营讲堂。

1937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军官训练营 图源:国家图书馆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