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数室|一克黄金卖2000+?年轻人正在为“痛金”交智商税
图数室
一场关于“痛金”的消费热潮正席卷年轻群体。
所谓“痛金”,即黄金品牌与热门动漫、游戏等IP联名推出的黄金饰品,它既是年轻人情感的载体,也被视为“能保值”的收藏新宠。数据显示,过去一年IP黄金品类线上成交额激增294%,超16个品牌与47个IP发起了53次联名,潮宏基、周大福等品牌频繁出手,不断推高市场热度。
然而,近期金价骤跌超过10%,以两到三倍金价购入的联名黄金,究竟是“情感投资”还是“消费陷阱”?当金价回落,那些附着于IP之上的高溢价开始显形,但与此同时,相比普通谷子,“痛金”因有黄金材质托底,在二手市场仍具备一定流通价值。
这场围绕“痛金”的消费叙事,已不仅是金价起落的财经话题,更成为理解当代年轻人消费价值观的一把钥匙——他们正在重新定义“价值”,在理性与热爱的天平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金价基础,金饰就不基础。随着黄金价格水涨船高,年轻人们开始加购“金谷子”——“痛金。”
所谓“痛金”,是黄金品牌与热门动漫、游戏等二次元IP合作推出的一类黄金产品,被一些年轻群体视作“最具保值潜力的收藏品”。这一概念源自日本的“痛文化”,其特点是将二次元形象或元素与黄金首饰及收藏品进行结合。与普通“痛包”“痛衣”“痛车”相比,“痛金”既承载了用户对IP的情感联结,也具备一定的资产保值功能。
在今年8月上海RedLand展会上,一位二次元游戏爱好者携带的“金钞痛包”成为全场焦点。这是一款装满《崩坏:星穹铁道》金钞的“痛包”,价值上万,在社交平台上相关帖子收获超7万点赞。
装满金钞的“痛包”,图片来源:九派新闻
在这个黄金消费整体疲软的环境下,“痛金”反其道而行之:克重少、单价低,成为黄金赛道新的增长点。
黄金品牌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纷纷下场布局“痛金”赛道。国内黄金品牌推出的“痛金”产品覆盖国内外各类热门IP,比如周生生的泡泡玛特系列、老凤祥的圣斗士星矢、周大福的迪士尼系列以及潮宏基的线条小狗、三丽鸥系列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5年前三季度,就有超16家黄金品牌携手不同IP,打造超53次联名合作。
潮宏基、港金福7次,周大福、周生生6次,老凤祥、周大生5次,老庙黄金、曼卡龙、周六福3次。联名大于等于5次的就足足有6家。
“痛金”消费热潮下,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IP黄金类商品成交同比增长了294%。
而在“周家”统治黄金的圈子里,潮宏基,凭借着与IP联名多在年轻人中分得了一杯羹。
2022年,潮宏基全国门店还仅有1158家,远远低于其他品牌动辄三四千的数量。业绩不突出,不显眼是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最初印象。
从2023年开始,潮宏基推出“小克重黄金”战略,将传统黄金饰品重量压缩至0.1-1克区间。借助“万物皆可痛”的东风,潮宏基把联名做到极致。潮宏基在年轻人心中的看法得以改善,业绩也水涨船高。
近两年,黄金价格强势攀升,屡创历史新高。尤其在近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金价从9月初的800元出头涨至10月17日的1002元,突破千元大关。随后行情突变,自10月21日起急速回落,截至10月29日已从高点跌至895元/克,短短一周跌幅超10%。
这样大起大落的行情下,“痛金”的消费者和藏家,也跟着坐上过山车。尤其是他们的吧唧、手办、金钞,以超高溢价购买,在金价上涨的趋势下,还能自我安慰是在投资理财,而当金价回落,IP的泡沫显现,就显得投资不够理性了。
金价下跌,买“痛金”的年轻人后悔了吗?
这关键要看他们的购买出发点。据头条新闻微博调研,年轻人购买“痛金”,31%的人是为了保值,30%看重联名IP,24.6%的用户单纯被黄金谷子的颜值吸引,为满足情绪价值买单。可见,大部分年轻人入手“痛金”,并非主要为了投资理财。
既然没有预期,赔钱和赚钱也就无从谈起。
本质上,黄金谷子等联名产品并非纯粹的投资品,其价值由“金价+IP授权+工艺设计”共同构成。“痛金”首先是承载情感的文化消费品,黄金材质反而在其次。
举例来说,两款同样十几万元的“天价”谷子,黄金的圣斗士摆件含金88克,每克约1335元;而铁皮材质的丰川祥子限量吧唧仅重20克左右,折算每克高达5100元,溢价超17万倍。相比被炒至数千甚至上万的吧唧,黄金似乎更具保值性。
所以说,买“痛金”和“吃谷”一样,有时不是理性经济决策,对不差钱的吃谷人来说,买塑料片和金片没区别。
“痛金”能满足情绪价值,相对普通谷子溢价还不高,即便今后不喜欢了也能换上一笔小钱,这么看来买“痛金”更是一笔好消费。
世界黄金协会2025年《中国金饰消费者洞察》显示,18至24岁人群的金饰拥有率已达62%,较2019年该协会调研的37%翻倍;另有报告显示,18-24岁中,潜在金饰消费者占比64%,年轻群体正成为黄金的重要消费群体。
不过,“痛金”真的百利而无一害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文章一开始举例的周大福家的chikawa,标价0.88g2780元,算下来1g要价3159。以近期黄金的最高价算,贵了快三倍,更别说金价下跌后,回收价更是“打骨折”。
部分“痛金”产品的工费也比传统金饰的工费贵,如果以投资心态买“痛金”那只能是被割韭菜。
“痛金”也有谷子的通病,比如短期二手溢价高,版权争议等。IP热度一时火,市场溢价可能超千倍,但等热度消散,价格回归价值,等待的只有暴跌。品牌企业会和IP进行联名,但水贝的一些小商家就可能会涉及版权纠纷。
除此之外,这些产品往往着重营销IP,有的产品关键信息标注不清晰,如克数模糊、标注位置不显眼、回收条件有隐瞒……这些也会让人踩坑。黑猫投诉平台的数据显示,潮宏基的投诉量就已超过900条,其中不少涉及回收价格不透明、隐瞒克重等问题。
金价起伏之间,“痛金”究竟是不是一笔“痛心”的消费,答案并不唯一。
对追求保值增值的人来说,它或许是一次不够理性的投资;但对更多年轻人而言,“痛金”是情感投射的载体,是IP热爱的实体化,更是为情绪价值买单的轻奢选择。
那么即便金价波动,“痛金”也未必真的让人后悔。毕竟,能同时拥有热爱与保值可能的“谷子”,在年轻人眼中,或许本就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