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章

一个永不过时的休息小技巧,去班味,超有效!

头条新闻

关注

来源:果壳

刷微博时看到这么一句,真的是说到我心坎里:
 

真的,一年四季里,只有春天才会这么吵闹。

人在历经了一整个笨重的冬天后,自然会有活动活动的念头,那是一种从静到动的动态本能,从身体蔓延到情绪,好像“春天一到,烦恼就该自然消散”似的。也难怪公共假期都在上半年扎堆,太有必要出门走走了。

来,感受一下那种“吵闹的春天”~|作者自己

说走咱就走往往走不成,这两年我备忘录里那些开满春花的目的地:林芝、婺源、徽州......名单有增无减。因为每次想去,总有些工作、生活里的琐碎帮我打消念头:

公共假期机票太贵

外出了孩子不放心给对象带

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护不好离开太久

不背电脑的时候总遇上临时加班,背了又没有了但行李贼沉

交通中转耗时太长,实际游玩时间太短,假期会放得很没性价比

.......

梦幻般的、恢复活力的长假永远可望不可及,嗐!

距离下个长假还有......

不过这些借口有点立不住了,因为我发现,年轻人似乎找到了一种挺有创意的解法,不止凭空赚到了休息时长、频次,回血效果也经过了各种研究认证,它就是:短逃离

用“反差感”休息去班味

短逃离可以算是微度假(micro-vacation)这个概念的延展,只不过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

它其实是上世纪 20 年代就有的一个概念,当时西方国家的打工人发现,传统的、远渡重洋式的大长假耗时长、费用高,已经无法满足大家想要立刻 work-life balance 的心。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更灵活、更短暂的休闲方式——比如那种开两三个小时车就能到的山谷啊、营地什么的,哪怕就爽两三天也好过走不了[1]。

而今天我们所讲的短逃离,则更碎片化了,它指的是在短时间内,在尽量不远离日常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活动模式、环境,达到快速放松、恢复精神的一种休息方式。

它更短、更近,既可以是身体上,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但关键元素不变:

· 短时间、便利性

· 环境、活动模式的变化

左右滑动查看|小红书用户@ENFP快乐无限公司 @一只蛋崽 @蓝蓝爱读书 @某娟的宝藏日记

短逃离的疗效主要来自“反差感”:通过刻意离开原本的环境、创造与日常明显不同的体验,给心灵带来新鲜感和刺激感,从而暂时脱离焦虑和倦怠的循环,收获精神上的放松和恢复。

这倒不是说放假时长不重要,只是反差这个事儿,特别影响咱的休息效率和质量。

反差意味着和工作拉开心理距离,达到一种心理分离(detachment)的状态。咱们之前在劳愈一文中就讲过,心理分离是能帮人从倦怠中恢复的关键因素[2]。不过这个分离,其实有不止一种方式——

逃离旧环境,拉开心理距离

这就像有些人很享受开车熄火后在车里独坐的那二十来分钟,那是一种和家庭劳动、疲惫工作两不沾的绝对隔离。很多心理上的分离是建立在物理分离上的,肉体离开那个环境,我们才能得到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33的外企打工记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物理层面的变化也是最容易被我们感知到的。

环境里本身蕴含了大量的非视觉线索,它们都在帮我们修复自我。尤其是触觉,触觉是在子宫内发育的第一种感觉[3]。它不是单纯地在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会根据我们的目的和我们对自身状态的理解,挑选、完善感觉,是整个感觉过程的积极参与者[4]。

所以格子间班味越强,越是要找没天花板的地方逃。整个环境都是你的回血利器!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猕猴桃的桃

逃离工作本身,就已经能回血

除了环境,还可以变换下活动模式。简而言之:

这也是为何当你在网上搜短逃离的时候,你会看到五花八门的方法:做木工、逛公园、当义工......

每个人工伤不一样,药方当然也不一样!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许个愿望吧

有心理学家在 2016-2017 年间对 279 名来自不同行业的职员进行过实验,想了解打工人休假时做什么事恢复水平更高。他们把业余时间的活动分为:与工作有关、体育活动、社交活动、低强度活动 4 类,结果发现,只要不是“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干啥都挺回血。不仅正面感受如生活满意度、活力增强了,焦虑、倦怠、抑郁等负面感受也减弱了[5]。

你看,打工人的休息需求要说满足也很好满足,就是别打工。从日常的机械重复里走出来,咱这班味才能去得更彻底。

有人爱寂寥,有人爱烟火气,一万种日常对应一万种逃离|小红书用户@山民Alan @风吹哪页读哪页

短逃离回来,生活又有解了

短逃离所带来的反差感,不仅能帮人回血,还能带来更深层次的好处——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就是当你告别旧环境一段时间,再返回时,会冒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种心境类似“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因为,当心理距离拉远后,人就可以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生活和问题,这种视角的转换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刷新认知框架”[6][7][8]。这些新奇的体验也更容易调动起我们的专注力和好奇心,带来更充实的感受。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金子金子闪光光

所以,特别困顿的时候,不妨按下暂停键,短逃离一会儿,当我们换个环境,允许自己从不完美的状态里抽离出来,反而有可能会找到属于我们的“尤里卡时刻”!视角转换了,心境也变了,创造性思维也就有了,自然能为我们带来新的灵感或解决方案。


 

皮克斯角色艺术总监狄安娜·马赛列瑟设计过《心灵奇旅》的导师、《超人总动员》莫衣娜等角色。她说:“灵感枯竭的时候,就是需要休息,并且需要去真实的世界中体验生活,收集灵感,积累沉淀。”她也很享受出门采风的过程。|纪录片《走近皮克斯》

如果你现在还是没想好具体做啥,这里是FB编辑部的短逃离灵感,亲测有效,与你分享——

👇点击抽取短逃离灵感👇

👆点击抽取短逃离灵感👆

截图可以保存

先分享这些,也想听听你的短逃离 idea,欢迎来评论区留言

留心疲惫的惯性


 

其实有时候,困住我们、让我们无法休息的既不是料峭的春寒,也不是旅途的性价比,更不是照护的责任,而是那种疲惫的惯性,让我们忘了人是可以很灵活的、生活也有很多可能性。

适当运用一下反差感,不仅是帮助自己即时回血,从更长远的意义上来说,也是在提醒自己远离这种惯性。短逃离并非真逃避,反而是为了更好地直面(惨淡的)人生。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人生未定义

正是逃离好时机

我想,正是因为主动休息这事儿对咱东亚人来说太难了,短逃离才会流行。“短”让休息得成本不那么高了,小小的一步更好迈出。“短”是灵活,不可耻且很有用。

不如就从这个小小的假期开始,允许自己放空、逃离、做一会自己,毕竟——

会短逃离的人,才能更长久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