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章

福建舰公开侧面全身照后,这个特征碾压美军“福特”号航母

新浪军事

关注

央视近日发布了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侧面视频,这也是官方首次公开它的侧面细节。结合此前官方发布的福建舰“正面照”,外界发现它领先于美军“福特”号航母的显着优势——一体化桅杆。
 

对比福建舰的侧面和正面照,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的一体化桅杆
 

别小看了这个特点,一体化桅杆技术带来的优势异常显着,但要解决它的技术难度也是相当的高。

香港《南华早报》近日就提到,不同角度的福建舰照片,显示它的一体化桅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所谓一体化桅杆,就是指将雷达、电子监视和电磁压制等不同功能的天线,整合到一体。常规作战舰艇,尤其是俄式军舰,往往配备了不同用途的天线,由此造成军舰上层建筑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雷达天线,不但严重影响隐形效果,而且还容易相互影响。此前有报道称,深受俄罗斯影响的印度海军“德里”级驱逐舰,其雷达天线就会相互影响,以至于舰炮的火控雷达和防空导弹的探测雷达不能同时启用。

俄式军舰繁杂的雷达天线是其标志性特征之一
 

为解决这个问题,以“福特”号航母为代表西方海军开始发展一体化桅杆。目前“福特”号航母仍采用高大的传统桅杆,但将其中的雷达天线和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进行整合,收集到的电磁信号统一由综合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它属于第一代电磁集成技术,虽然相比传统天线有很大进步,但让是将天线暴露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导致性能下降。而且高大的桅杆也不利于雷达隐身。

相比之下,福建舰的舰岛干净利落得多,几乎所有雷达天线都被包裹在灰色复合材料的舰岛结构内。报道称,中国科学家在最近的论文中揭示了这种“多功能集成电子桅杆”的优势,它将对未来战争产生重大影响。

据称,福建舰的一体化桅杆使用的是第二代电磁集成技术,实现了天线的高度集成化。桅杆本身由特殊的复合材料制成,可以有效屏蔽外界的电磁干扰,同时保持天线的灵敏度和精度。同时它还可以实现动态调整,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自动选择最佳的工作模式和参数。天线收集到的信息通过高速光纤与计算机相连,操作员能够通过触摸屏幕来执行任务,便利性大大提高。

此外,一体化桅杆外形整洁,更有助于减少雷达反射面积,并减少航母上层建筑对气流的影响。总之,它带来的一系列性能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缩小福建舰与“福特”号的战斗力差距。

为了设计出这种桅杆,中国科学家们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接收来自多个方向上的巨大数据量,接收后如何妥善的处理。为此,科学家们开发出了可以专门处理电子和光学信号的专用芯片,加快数据处理,同时调整天线,使其能够更精准的拦截信号。

福特级航母仍采用传统桅杆

美国也不是没有看到这种先进桅杆的优势。美国海军“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最初曾计划应用该技术,但由于各种原因,实际效果并不好,为此“朱姆沃尔特”号不得不在整洁的舰体上增设各种附加天线。如今无论是最新一代“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建造中的“星座”级护卫舰,还是“福特”级航母,都仍采用复杂的天线布局,显示美军至今未能突破相关技术难关。

就连一向吹捧美军的台湾媒体也开始承认福建舰一体化桅杆带来的优势。台湾军事专家吕礼诗4日表示,福建舰的一体化桅杆“实力没得讲”,这是美国“福特”号航母所不具备的能力。“这中间最重要的是电磁兼容,解放军在电磁兼容的水平,已经到达和美国并驾齐驱的地步”。他还表示,同时解放军航母配备的4部相控阵雷达天线分布很有讲究,从探测区域看,前后重迭比较少,左右重迭的比较多,这是因为反舰导弹都从左右来,从前面来比较少。作为比较,美国“福特”号航母的相控阵雷达天线布置在前后左右四个方位,由于每部雷达天线只能看到120度,也就是它的重迭区域非常小,因此在探测危险来袭方面明显落于下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