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页豆腐和鱼豆腐,都不是豆腐

新浪新知
来源:答案如下

每次去火锅店,你是不是也经常看着菜单陷入无穷无尽的思想拉扯。
老豆腐,嫩豆腐,冻豆腐,千页豆腐,鱼豆腐……
名称里带“豆腐”,就一定是豆腐吗?这些豆腐到底有什么区别?
根据国家标准《食品国家安全标准-豆制品》的定义,豆制品可以分为发酵豆制品、非发酵豆制品和大豆蛋白类制品[1]。
以水和大豆为原料,经过制浆、凝固等工艺制作而成的豆腐,是我们普遍认知的“豆腐”,属于非发酵类豆制品[2]。

以豆腐、豆浆为代表的传统大豆制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高 / 图虫创意
凝固剂的不同又让这些非发酵类豆制品产生了南豆腐、北豆腐和内酯豆腐的细分种类。
传统的南、北豆腐分别采用石膏和卤水作为凝固剂。
南豆腐含水量高,吃起来细腻柔滑,又被称为嫩豆腐;而我们常说的“卤水点豆腐”则是北豆腐,先用盐卤凝固,之后还要经过压榨和排水,含水量较低,口感扎实,又被称为老豆腐。
内脂豆腐出现相对较晚,使用一种叫“葡萄糖酸内酯”的食品添加剂作为凝固剂,提高了豆腐的保水率,口感也最为嫩滑细腻。
千页豆腐,不能划分到豆腐名下,但也是豆制品大家族中的一员,属于大豆蛋白类制品。
千页豆腐是由大豆分离蛋白、大豆油和淀粉等配料和水混合而成,其制作过程包括斩拌、塑形、蒸煮等[3]。
作为其主要成分的大豆分离蛋白,经过多种处理方法,剔除了大豆中原有的叶酸、纤维和碳水等非蛋白质成分,蛋白质含量达到了90%[4]。
大豆分离蛋白在食品领域应用广泛,包括千页豆腐在内的素食其实只占一小部分,肉制品才是它的主阵地,比如我们无比亲切熟悉的火腿肠[5]。

某公司申请了“千页豆腐”产品商标后,市场上出现了“千夜豆腐”、“千冶豆腐”等名称,目前“千页豆腐”已从商标退化为通用名称 / 图虫创意
千页豆腐与豆腐起码还有点交集,鱼豆腐和豆腐的关系就像两条平行线。
鱼豆腐是用鱼肉绞成的鱼糜为主要原料,添加大豆蛋白等辅料,再经蒸煮、切块后油炸而成的鱼糜制品[6]。
和高植物蛋白的素食豆腐不同,鱼豆腐还真是如假包换的高动物蛋白产品。2019年,有研究人员不满足于其中动物蛋白来源单一,甚至把目光瞄向了豆天蛾幼虫,一种同样富含动物蛋白的生物,用它代替部分鱼糜的开发出了新型鱼豆腐[7]。
只负责吃的你,肉眼可能无法判断具体的成分差别,但豆腐、千叶豆腐和鱼豆腐还有一个明显不同,那就是味觉体验。
即使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千叶豆腐,也自带了淡淡的咸味。在食用盐、味精等调味料的调和作用下,豆子原生的“大豆味”在千页豆腐里已经相当淡薄。
况且,得益于千页豆腐的多孔结构,它就像一片干爽的“海绵”,能充分吸收汤汁[8]。再碰上了火锅和烧烤酱之后,吸饱了汤汁的千页豆腐就变得更加下饭。

在关东煮中,吸满汤汁的豆制品往往是人们的必点食材 / 图虫创意
鱼豆腐则主打“鲜”和“弹”。以“鱼糜”为主导,再加上糖、食盐、味精等其他调味料,鱼豆腐整体呈现出一股浓郁鲜味。擂溃及热处理后产生的鱼糜凝胶形成了稳定的结构,口感Q弹[6]。
除此之外,鱼豆腐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油炸”。
豆腐从磨豆到点浆成型,烹饪方式以煮为主,颜色基本与黄豆内芯保持一致,素净偏白;而鱼豆腐在最后的熟化阶段一般采用油炸的方式[6],成品大多表面略带褶皱且色泽金黄,究竟谁更能勾动食欲,相信你已经在心里做出了选择。

火锅中的鱼豆腐色泽金黄、口感鲜嫩,受到消费者青睐 / 图虫创意
不过豆腐的地位没那么容易被替代。
豆腐最主要原料大豆,高蛋白低脂肪,同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B族维他命、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种矿物质[9]。
不包含大豆的千页豆腐本身钙含量和大豆磷脂成分较低,要想做的好吃还要经过高油高盐的烹饪方式。
鱼豆腐在加工过程中本就添加了大量的糖、油和盐,油炸之后还需要再根据不同口味卤制调味[10]。
所以,单从营养价值的角度考虑,千页豆腐和鱼豆腐都比不上天然原生的“真豆腐”。

速冻火锅食品为了提升口感、延长保质期,通常会使用食品添加剂 / 图虫创意
虽然我们平时都是一口一个豆腐这么叫着,但鱼豆腐和千页豆腐确实不是豆腐。
下一次点菜时,鱼豆腐和千页豆腐收你一荤一素的钱,也别觉得食堂阿姨糊涂算错了。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食品国家安全标准 豆制品。 GB2712-2014。
[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非发酵豆制品。GBT22106-2008。
[3]时玉强,鲁绪强,马军,刘军 & 刘汝萃。(2017)。大豆蛋白在传统豆制品中的应用。 中国油脂(03),155-157。
[4]王丽 & 张英华。(2010)。大豆分离蛋白的凝胶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粮油学报(04),96-99。
[5]郭顺堂,徐婧婷,刘欣然 & 吴元浩。(2019)。我国植物蛋白资源高效利用途径与技术创新。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06),8-15。
[6]张婷,李茜雅,唐欢,黄伟明,夏虎,郭思亚 & 张崟。(2018)。鱼糜及鱼糜制品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中国调味品(03),185-191。
[7]曹佳佳,邱春江 & 郭优。(2019)。豆丹的添加量对鱼豆腐品质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08),133-138。
[8]王喜波,聂鑫,廖一,罗佳倩,吕秀莉,刘季善 & 李杨。(2020)。大豆蛋白与千叶豆腐品质特性的关系。 食品科学(07),30-37。
[9]王中江,江连洲,李杨,王辰 & 周麟依。(2010)。大豆制品的营养成分及研究进展。 中国食物与营养(04),16-19。
[10]李新,汪兰,吴文锦,鉏晓艳,廖涛,耿胜荣 & 熊光权。(2016)。常温鱼豆腐制品研究与开发。 湖北农业科学(21),5602-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