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章

700亿日元公关核污水排海 细数日本外宣如何挑动认知战

前主编

关注

8月24日,日本开始将福岛核污染水排入大海,遭到日本国内外的强烈反对。为应对所谓“负面消息”,日本外务省专门制定了相关传播政策和计划,这笔“公关预算”高达约700亿日元(约合35亿元人民币)。用公关来转移焦点、平息舆论,是日本这个国家的“传统艺能”。回首历史,日本一直在外宣方面不遗余力,来塑造日本的国际形象,甚至不惜歪曲历史、美化侵略。

挑战认知的“外交公关”

日本的对外宣传战,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就开始了。当时,朝鲜是大清的附属国,日本想吞并朝鲜,作为侵略大清的跳板,两国在朝鲜均有驻军。日本为拖延从朝鲜撤军,提出将改革朝鲜内政作为撤军的条件,并假意邀请中方参与这一改革。

这一朝鲜内政改革案,被日本包装成进步与落后、文明与愚昧的一场较量,进而向西方强力推销。日本政府秘密聘用《东京时报》英文版编辑豪斯为其捉刀。豪斯是美国人,曾是美国《纽约论坛报》记者,自1870年就在日本生活,深得日本政界和军界赏识。

在豪斯的推动下,日本果然得到西方的普遍赞赏。美国《亚特兰大宪政报》称“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明与进步”,一些德国报纸则将日本称为“东方的普鲁士”。

此后的高升号事件,更是日本外宣战胜利的典型。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浪速号巡洋舰在朝鲜丰岛海面上袭击了载有近千名淮军将士的商船高升号,造成船上1000多人死亡。

不宣而战,偷袭对手,攻击中立商船……高升号事件的责任无疑应由日本方面承担。而且,高升号是英国商船,悬挂的是英国国旗,事件造成5名英国人遇难,因此英国舆论一片哗然,扬言要惩罚日本人。出乎意料的是,日本人运用强大的“外交公关”能力,经过一番运作,竟然洗脱了责任。

事件发生后,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下令法制局按照 “文明国家” 的程序对事件进行调查。短短一周内,日本搜集了“大量证据”,形成《关于高升号事件之报告书》。这是一份没有另一当事方中国参与的单方报告,却最终助日本逃脱责任。

随后,日本方面向路透社行贿600英镑以换取“关照”,几天后又提供了1000英镑的“工作经费”。在这样的“危机公关”下,日本成功争取到一些英国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公开为日本辩护。

8月3日,剑桥大学教授韦斯特莱克在《泰晤士报》上刊文,为日本辩称“击沉高升号是合理合法的行为”。8月6日,牛津大学教授胡兰德在《泰晤士报》刊登了同样论调的文章。

最终,日本人的“媒体战”大获全胜,在两次听证会后,英国几乎全盘接受了“日本无过错”的观点。当年11月,英国官方最终裁定:当时日本和大清已属战争状态,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作战任务,日本有权扣留或击沉。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承担任何责任。1895年2月,英国外交部正式通知高升号的船东印度支那航运公司:赔偿责任应由大清承担。

几经周折之后,大清政府与印度支那航运公司商定了总数为33411英镑的“慈善补偿”金额,此款于1903年3月交割,此时距离高升号沉没已近10年。

近几十年来,日本的国际形象排名始终很不错,应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影响、经济实力、公民素质等综合因素的体现,但日本的外宣策略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日本是二战的策源地、发起国,给中国以及众多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和巨大伤亡。但日本战后却以“受害者”姿态自居,在国际上片面强调广岛长崎核爆、东京大轰炸等事件。

据澎湃新闻报道,2016年G7峰会在日本广岛举行,时任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与时任美国国务卿克里等人一同访问和平纪念公园,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出席G7峰会后历史性访问广岛,岸田文雄作为陪同并直接用英语担任解说,介绍核爆穹顶建筑。

2023年G7峰会再次在日本广岛举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夫妇亲自担任解说,陪同美国总统拜登夫妇等领导人参观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了解原子弹爆炸受害者留下的物品和相关资料。

日本两次举办G7活动,两次将举办地设在广岛,背后意图不言自明,即强调日本的核武器“受害者”角色,争取西方媒体和政界人士的支持。

在塑造自己“受害者”形象的同时,日本也在美化、淡化甚至否认侵略历史。

一方面,日本右翼组织不断推动篡改历史教科书,日本文部省则多次审核通过否认侵略历史、淡化罪行的教科书。另一方面,不断有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宣称向所谓“英灵致敬”,妄图美化军国主义。

文化外宣新据点——“日本屋”

在日本的外宣工作上,外务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日本外务省2016年度预算高达7568亿日元。报道称,考虑到在领土及历史认识问题与周边国家僵持不下,此次预算申请把重点放在了为向国际社会展示日本“正确姿态”而加大外宣力度的工作项目。此次预算申请继续提出“外宣”战略,在各国培养配合日本的知日派。

《东北亚学刊》2020年第3期刊发的一篇文章称,从2014年开始,日本外务省开始筹备在全球多个城市建立“日本屋”。截至2018年7月,“日本屋”项目已在圣保罗、伦敦、洛杉矶落地。“日本屋”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外务省,2015年是36亿日元,2016年是42.2亿日元,到了2020年就涨到了约60亿日元,具体用途包括运输费、场地费、翻译费、设备拆装费、运营和管理费、宣传费、开幕式相关费用等。

外务省明确将“日本屋”定位为“日本战略性外宣的重要一环,要在对象国全面宣传日本”“展示日本的魅力,让世界想了解日本”,最终实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日本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政府相关政策和主张,期待在国际上培育更多的亲日派、知日派”。

“日本屋”在宣传策略上,可谓煞费苦心。一方面丰富多样地展示日本的地方文化和产品,另一方面介绍日本传统与先进的工艺技术,展现日本的匠人精神和技术强国形象。为了满足各国青少年的文化消费需求,“日本屋”还定期举办有关动漫、游戏等文化嘉年华活动,意图掀起全球性的日本流行文化热潮。“日本屋”在运营上还非常重视利用名人效应来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定期邀请日本政要和各界名流访问“日本屋”参加相关活动。

此外,日本政府尤其重视营造有利于日本的国际舆论,全面强化针对第三国国民的外宣工作,主张积极通过社会化媒体、宣传小册子、动漫、公益报纸等加强对赴海外工作者、长期旅居海外者以及留学生的宣传说教。去年卡塔尔世界杯赛场上因捡拾垃圾成为焦点的“日本球迷”连国际足联主席都为其点赞,而同样在赛后清理垃圾的摩洛哥球迷们却无人问津,文化输出可见一斑。

在如此强大的宣传下,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圣保罗的“日本屋”访客超过100万人,远远高出预期的14万人,而伦敦的访客也在开放后的两个月内达到12万,洛杉矶方面开业半年也有近7万人参观。“日本屋”以三大城市为据点,在当地掀起了一场深入持久的日本文化消费热潮。

日本核污水排海洗得白吗?

前主编梳理媒体报道发现,自决定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后,日本方面一直在采取公关措施,试图转移焦点、挽回形象。

2021年4月,日本政府作出将福岛核事故污染水排海错误决定后,为了宣传核污染水的“安全性”,复兴厅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包括放射性元素氚卡通形象的海报和视频,将氚拟化成无害的吉祥物形象。

海报和视频的制作花费了数百万日元的费用,但发布后批评接踵而来,复兴厅第二天就撤下了海报和视频,随后作出修改。

事实上,复兴厅近年来一直雇佣专业公关团队,通过多种手段减轻和消除核事故带来的负面舆情。日本复兴厅2021年度预算中,有关福岛核事故的公关经费达20亿日元,是2020年的四倍。日媒2021年还曾报道,日本政府计划“砸300亿日元”用于应对核污染水排海所带来的“风评被害”。

自2021年12月起,多地学校陆续收到日本政府发放的传单,声称核污染水“安全”且对健康无影响。该传单制作出自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之手,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向学校发放,并未经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通知。然而,当地教育工作者指责政府制作这种传单是对儿童的欺骗行为,可能会误导学生和家长对核污染水的认知。

对于核污染水中很难去除的氚,日本政府此前表示,会在最终排放前进行稀释,稀释到世卫组织饮用水标准的1/7,“喝都没问题”。但自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以来,日本国内有人公开喝过核污染水吗?

有,只有一人!

2011年10月底,为了证明经过处理的福岛核污染水“可以喝、没问题”,时任日本内阁政务官园田康博,当着媒体记者的面将半杯号称是来自福岛第一核电站5号、6号机组的经过处理的核污染水“两饮而尽”。园田康博将水倒进杯子时手一直在发抖,嘴唇碰到杯子时也显得很紧张。

园田康博“一喝成名”,2012年10月升任日本环境部副大臣,但几年后他便退出政坛,消失在公众视线中。他的社交媒体个人账号更新停留在2014年12月。

2015年6月,园田康博宣布引退。此后他的健康情况如何,未见公开报道。

2020年9月,时任日本首相菅义伟视察福岛第一核电站,工作人员拿出了净化稀释后的核污染水,称这种水非常安全,可以喝。这原本是一个作秀的绝佳机会,还能借此展示日本“核处理水”的安全性,但犹豫再三后,菅义伟还是没有喝。

此外,为宣传福岛海产品的安全性,日本政府曾试图将福岛县的海产品用于县内中小学的配餐,结果福岛县内所有学校全部予以拒绝。

今年8月24日,日本开始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与此同时,日本政府组织开展舆论战,还拨出高达700亿日元的专款,开展“战略性外宣”。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2020年2月发布的核污染水处理报告,这笔“公关预算”几乎是当前实际采取的核污染水排海预算(34亿日元)的20倍,蒸汽排放预算(349亿日元)的2倍。也就是说,日本政府宁愿花大钱公关,也不愿采用危害更小的核污染水处理方案。

此外,日本官方声明中坚称“所排出的水为经过处理的清洁水”,试图混淆“核污水”与“核废水”的概念。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截然不同。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梅宏教授在著文中指出,日本向海洋中排放的不是核废水,即不是核反应堆正常工作时排放的废水,而是核污水——因核事故等原因导致核燃料与水直接接触产生的高度危害的污染物。

日本在对外声明中,坚称经过ALPS(多核素处理)系统处理的核污染水为“处理水”,并认为“处理水”已达标可排。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核污染水中,很多放射性核素尚无有效处理技术。

福岛核污染水中含有60多种放射性核素,例如氚、碳-14、碘-129等,其中很多放射性核素尚无有效处理技术,而日本却一直在做出“问题只在于氚元素”的误导。国际环保组织2020年在题为《东电福岛第一核电站污染水危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ALPS系统不能去除放射性氚和碳-14,也不能完全去除其他放射性同位素,如锶-90、碘-129和钴-60等。

日本还试图营造一种“核污染水处理处置只有排入海洋一种形式”的叙事。然而,日本对核污染水处置方案曾提出过氢气释放、地层注入、地下掩埋、蒸汽释放和海洋排放等五种选择。这五种选择难度不同,而且凭目前技术水平也无法处理核污染水中的所有核素。

但技术并不是优先考虑事项,成本才是。最终,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从成本出发,选择了最省钱最省事的办法——直接把核污染水排到海里。这是自身经济代价最低、但向全球环境释放放射性物质最多的方案,将本该由自身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全人类。

尽管花费重金搞外宣,但日本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这种不负责任的政策,仍旧遭到全球多国尤其是亚太邻国的反对。即便是在日本国内,也有多个在野党、众多工会团体和大量市民反对核污染水排海。日本妄想用外宣来掩盖真相,蒙蔽世人,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文中信息均来自媒体报道及相关机构公开信息,如有侵权请私信微博账号@前主编,或发送邮件至2541884248@qq.com,同时欢迎大家提供热点线索。

参考资料:

《G7广岛峰会开幕,岸田文雄的政治考量与现实落差》,澎湃新闻。

《吴限:日本战略性文化外宣的理念、特色及启示——以“日本屋”为中心》,微信公号“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

《实为核污染水!中国学者揭穿日本“核废水”谎言》,澎湃新闻。

《近代日本侵华战争中的舆论宣传》,文史天地。

《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笔部队”》,钟山风雨。

《120年前日本大胜甲午舆论战》,抗日战争纪念网。

加载中...